国务院权威解答疫苗不良反应
2020 年 12 月 15 日至 2021 年 4 月 30 日,国内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2.65 亿剂次,报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31434 例,报告发生率为 11.86/10 万剂次。
其中,一般反应 26078 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 82.96%,报告发生率为 9.84/10 万剂次,其中高热(≥ 38.6 ℃)2722 例、红肿(直径≥ 2.6 厘米)675 例、硬结(直径≥ 2.6 厘米)304 例。
异常反应 5356 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 17.04%,报告发生率为 2.02/10 万剂次;其中报告前 3 位的反应分别为过敏性皮疹 3920 例、血管性水肿 107 例、急性严重过敏反应 75 例。在异常反应中,严重病例 188 例,报告发生率为 0.07/10 万剂次,发生概率在极其罕见(低于万分之一)的范围以内。
中疾控指出,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发生率均低于 2019 年我国其他各类疫苗的平均报告水平。
对于接种疫苗出现的问题,现在官方也是给出了 12 个解答,疫苗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以及异常反应。
其中,一般反应主要指一过性、轻微的机体反应,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如免疫原性等)所引起,主要表现症状有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发热、乏力、倦怠、食欲不振或者轻微皮疹等,一般 2-3 天后可自行好转,或经过对症处理后可痊愈;
异常反应主要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如严重过敏反应等。
异常反应发生率极低,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发布的《全球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手册》中指出,严重的疫苗反应极其罕见,按照接种剂次估算,其报告发生率低于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