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揭网约车平台高额抽成
近日,新华社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一些车平台抽成比例能达到25%甚至更高,而和乘客对每一单的抽成比例、计算方式毫不知情。
新华社捅破的这个“黑箱”,让网友大为吃惊。有人怒批,平台抽成高得离谱,是对司机的“压榨”。有人讽刺,这是“资本的两头收割”。有人呼吁,相关部门要“管管”。
但也有人辩护说这都是市场行为,有什么可疑问的。许出租车交份子钱,不许平台抽网约车佣金?
对于网约车平台抽成引发的争议,我的观点是,抽成本身无可非议,毕竟平台有运营成本,尤其是网约车安全的保障,都是要人力和资源的投入,这也是看不见的成本。
但具体到抽成比例上,其中的“猫腻”不容小觑。
平心而论,三成左右的平台抽成,如果是短途订单上,其实并不算高,一二十块的费,平台拿走几块钱,这真没啥好批的。
,若是长途订单,这恐怕有些吃黑了。毕竟,长途订单,增加的是司机的人工,油费等成本,至于平台的付出成本,基本没啥变化。
换言之,三十块的订单和三百元的订单,平台的成本基本是一样的,但抽成金额却能相差十多倍,这个恐怕就太过分了。
记得前段时间,北京的陈枝辉律师就在网络上吐槽,自己在携程上打车,支付打车费309元,到司机手中只有200元,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网约车平台抽成的不合理,使得司乘矛盾一直在加剧。我有段时间,由于长途出行打网约车,连着几次,司机都以各种理由加价,让我备感窝火。
我发现,有类似遭遇的网友不在少数。
,这也不只是网约车,在外卖平台,这个问题其实更突出。公开数字显示,外卖平台抽成普遍在20%以上。
,从网友晒出了一些外卖订单看,同一家餐饮企业的产品,外卖价格已经是堂食价格的一倍了。所以,我觉得这20%恐怕还要打个问号。
外卖越来越贵,让人越来越吃不起,,商家抱怨赚不到钱,骑手抱怨遭受压榨。外卖平台背负了“三吃”的恶名吃商家、吃用户、吃骑手。
以网约车、外卖为代表的平台经济,曾被寄予厚望。但现在来看,经历了之前的补贴狂潮后,平台经济似乎正在走向它的反面,交易成本不断飙升。
这个困局该如何破解?相关部门有必要出手“管管”吗?
我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回到管制的老路上去,市场的问题,还是要回到市场来解决。相关部门应当去创造更为公平和透明的市场环境,而不是越俎代庖。
目前,反垄断第二刀已挥向美团,外卖平台的“二选一”即将终结。循此思维,我觉得,可以做得还有不少。
比如,就平台抽成问题,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要求平台抽成的强制公开。
换言之,一个网约车订单,消费者支付总金额里,司机拿多少,平台抽多少,一切应是透明的,无论司机和乘客都能在手机上看到。
同理,一个外卖订单,平台、商家、骑手各拿多少,这一切也应该看得明明白白。
在完全透明之下,无论网约车还是外卖平台,就无法借助信息的不对称,从中攫取暴利。消费者、司机、商家,由此也可以用脚投票。
这对于遏制平台经济的异化,才是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