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生活百科 2022-09-22 20:58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端午节是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个之多。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关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这种说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可实际却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屈原死于端午前后。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真实来历有多种说法,有说端午节最早起源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也有说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还有的说是为纪念楚国伍子胥的,以及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还有一种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juān)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于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东晋大将王镇恶也是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因是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为此,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此日要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ráng)毒气。”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他们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将装在竹筒中的食物或裹在树叶里的食物,一面倒入水中,献给图腾神吃,一面自己吃,并划着那刻有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表演给图腾神看。近些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明,端午节的真实来历与百越族祭祀图腾的说法是比较科学的。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端五),“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在东方的7个星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
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仲春(惊蛰至春分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即为“飞龙在天”;秋天,苍龙自西方落下;冬天,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yáo)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所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划龙舟(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
早在屈原之前,湖南的沅陵就有了龙舟。龙舟主要是为了祭祀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hù)。盘瓠死了以后,六对孩子自己互相结成配偶,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他们用树皮纺织,用草籽的颜色来染色,喜欢穿象盘瓠毛色那样有五种颜色的衣服,裁制的衣服都有尾巴。六族人宴巫请神,为盘瓠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之后的梁州、汉中郡、巴郡、蜀郡、武陵郡、长沙郡、庐江郡的少数民族,把米饭和鱼肉混在一起,敲着木槽叫喊着,用这样的方式来祭祀盘瓠,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所以现在的人还说“露着大腿,系着短裙,是盘瓠的子孙。”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粽”字古又写作“糉”(zòng),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gū)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端午节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端午节,要给小孩佩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说可以让五色丝线扔到河里后变成龙,带走瘟疫和疾病。
端午节要吃五黄,有雄黄、黄鳝、黄瓜、蛋黄、黄花鱼。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端午时节的黄鳝最肥,肉嫩鲜美,营养丰富,吃黄鳝能适当补充维生素,也能祛风湿。端午节前后是黄鱼的产卵期,此时的黄鱼体内积蓄了很多脂肪和营养成分,谷氨酸含量的增加使鱼肉鲜美香甜。
民间有吃了咸蛋黄,夏天不中暑的说法,咸蛋黄具有一定的防暑、开胃的作用。夏天人体容易出汗,咸蛋黄还可补充人体缺失的盐分。端午节吃黄瓜代表着辟邪祛暑,而这两天正是黄瓜上市的季节,虽然平时也能吃到黄瓜,这两天的黄瓜口感味道极佳。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人们在这一天把饼上印上五种毒虫,当天吃下去,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
上一篇:胎盘能吃吗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下一篇:吃什么能保养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