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婚姻的“风险”越来越大
有人担心,新条例明显降低了结婚和离婚的门槛,使公民的婚姻行为变得更加容易,也将降低婚姻关系的安全系数,使婚姻行为的“风险”越来越大。这种担心是很有道理的。
婚姻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风险因素应该说从关系形成时就客观存在。先秦典籍《诗经》中有“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的描绘,说的就是父母对女儿婚姻风险的担忧。现在人们也常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将婚姻选择的风险与职业选择的风险相提并论。一个社会的发育程度不高,社会成员在婚姻选择过程中抗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低,比较多地需要父母、组织、单位出面,为子女、组织成员、单位职工的婚姻选择把关以至决策,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组织安排、领导同意、单位批准,都体现了外部环境对个人婚姻的某种参与和干预。
从这个角度看,新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为公民的婚姻行为赋予了更大的自由,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发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社会成员在婚姻选择中抗风险能力也随之有所增强。人们一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原有的一些保障,而在事实上,也需要比以往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正像经济学大师哈耶克分析的那样,“普遍追求保障,不但不能增加自由的机会,反而构成了对自己的最严重的威胁”,“我们越试图用干涉市场制度的办法来提供更充分的保障,有些人就越缺乏保障。”既然婚姻是民事行为,是公民的“个人问题”,那么,除了《宪法》、《婚姻法》等规定的相关法律保障,政府就没必要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为公民的婚姻选择提供更多的保障,因为这样的保障不但人为增加了政府成本和社会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妨碍公民的婚姻自由。
婚姻的风险越来越大,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我们不必谈之色变。如果乐观地估计,可以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婚姻风险只会促使人们更加珍视婚姻自由,更加谨慎、理性地做出婚姻选择,更加用心地钻研婚姻的艺术,提升经营婚姻生活的水平,使婚姻和家庭成为社会繁荣稳定的细胞。
(实习编辑田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