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西春节习俗
阳西是个古老的郡县,独立为郡的历史长达五百多年,据史志介绍,阳西属广东下四府,下四府为古百越少数民族聚居区,,又因阳西所辖八镇大多临海,渔民居多,在过传统节日春节时有很多与阳江人不同的习俗,这些习俗谐趣而又特别,让人叹为观止。
接炮头
每年正月十一,阳西人习惯在各处的妈祖庙前放灯,这天,妈祖庙前人山人海,庙门前放着十二个花灯,花灯点燃,随着一声脆响,花灯带着一串火花,直冲云霄。十二个花灯升在半空,恰如十二把降落的伞,尉为壮观。花灯燃尽,一个会爆出一串草捆子,状如手琢,在半空中摇摇欲坠。这时,人群汹涌,万头趋动,万千双眼,都紧紧盯着那草捆子,俗叫炮头。据说,谁有幸接到那炮头,这一年便会行大运,遇事逢凶化吉。怀了这美好的愿望,人们争先恐后地朝炮头可能会落下的地方涌去,最终,炮头落下来,经过一翻惊险的争夺,有人幸运地抢到了炮头。
抢到了炮头的人要马上到妈祖庙前拜谢,第二年再去庙里酬福。而按照惯例,接到了炮头的人,隔年的正月十一,要依样做一个灯送到妈祖庙前,以供放灯之用。家里富裕的人家,会多做一些花灯送到妈祖庙里,每盏灯都会用钞票糊上面,以示自家的富有。
阳西人新春所做的这些花灯,做工很是考究。每盏花灯所需费用不菲,对大多不富裕的一般人家,做灯酬福等便成了经济负担。阳西人常把娶来的不贤惠的媳妇比做“炮头”,就是比喻一件美好的事物,结果却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做花灯
凡是生了男孩的人家,大年三十这天都要到手工艺人那里选购一个精美的花灯回来挂在祠堂或庙里。
花灯一般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做成六角菱状,上加灯盖,灯身写一些吉祥语,花灯内点油灯或蜡烛。春节期间,每天到祠堂和庙里上香、添油。正月十二这天,主人再置办酒席,亲戚朋友登门致贺。视自家经济情况而定,晚上,再请电影队放电影。普通人家是村里几户添丁的合请,经济好的人家、独力承接。还有些人家请来戏班做“大戏(粤剧)”。
做“灯”期间,有些想早得子孙的妇女,会于晚间潜入祠堂或庙里,偷取一些“灯带”回家放在房中,祈求“早生贵子”。
偷青
山里的孩子,除夕晚上,会早早洗澡净身,穿上漂亮衣服,暮色降临时唱着歌儿转悠到村外菜园里,瞄准哪家的菜儿好就“偷”上几把,赏着菜儿的郁葱,闻着菜儿的清香,一起到约好的孩子家里煮宵夜。有不成文的规矩孩子们不能只偷一家人的菜,大人们见着小孩子在“偷青”是不许骂的。
所谓偷青,取意“偷聪”,预示孩子将来长大了越发聪明伶俐。
行桩
居住在海边的渔民大年初二盛行“行桩”。这一天,渔民们会早早起来,准备丰盛的拜祭礼品,在泊船的地方举行隆重的拜祭仪式,掌船手随着仪式把船开动,慢慢朝东西南北四方转动,谓之行船方方吉利,四海来财!祈祷新年顺风顺水,有好鱼获。海边的水产养殖户亦把这个形式作为开年的重要事项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