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仙游“七一会船”
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木兰溪,是福建“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也是闽中最大的河流。她发源于戴云山脉支脉的笔架山,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017平方公里。仙游县就在木兰溪流域的上、中游,其所属的大济、榜头、鲤城、鲤南等四个平原重镇,都靠近木兰溪畔。每年端午节期间,这四个镇的各宫庙董事会都要轮流做东,将龙舟抬到木兰溪,举行“会船”活动,又称“龙舟胜会”,此习俗延续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关于仙游“会船”的形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仙游人承前启后为纪念屈原,表达敬意,故年年如此,相沿成习;有的说是明嘉靖年间,倭寇经常进犯骚扰仙游,朝廷派来官兵与仙游人一道抵御,大胜倭寇,后来为纪念这一事件,仙游逐渐形成了每年端午节“会船”的习俗。有关仙游“会船”的传说,尽管众说纷纭,数百年来,端午节仙游“会船”或“龙舟胜会”已演化成一项地地道道的、群众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这项民俗活动不仅仙游独有,在福建省,乃至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从2005年开始,仙游人又别出心裁,选择“七一会船”来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若干周年和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若干周年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意味着仙游人欢庆党的生日、祖国统一,以及答谢党的富民政策,将从单纯的口头上说说向把这种喜庆感情渗透在民俗风情中。之后,仙游“会船”规模一年更比一年扩大。
“会船”期间,风光秀丽的木兰溪,彩旗飞舞,锣鼓喧天,龙舟竞发,成千成万来自海内外各地的观众呼声如潮争睹“会船”盛况。当主持人宣布“龙舟胜会”开始的话音刚落,顿时,人声喧闹,鼓声沸腾。空荡的溪面上一条条色彩斑澜的龙船精神抖擞,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犹如离弦之箭飞也似地往前冲。每只龙船有10米长,1.5米宽,船头两边各插一面彩旗,下方悬挂两只灯,里面大多画着龙虎、龙凤对仗等等。船上齐刷刷坐着24名身强体壮的男水手,每人手执一根百余公分长的划拍。领头的水手叫“头篙”,又叫“站浪头的”,他的撑篙动作是其他水手的标准。
站在“头篙”旁边敲锣打鼓的人叫“扬锣”(含开道的意思),他按照水手们划船的动作节奏,以锣鼓声来统一水手的动作。在船首“头篙”和船尾“把向”的指挥下,只见拍起拍落似千军万马过平川,势不可挡。气势镑礴的龙船周边,是游泳健将的天地。他们个个英姿飒爽,欲与龙船试比前进速度,在龙船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灵巧而轻快。岸上,浓妆艳抹的姑娘们在载歌载舞,演唱着各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文艺节目。一时间,莆仙戏曲、现代歌曲伴着兴化特色的十音八乐声,在水面回荡。
从7月1日至7月5日,参加“会船”的健儿们,要连续5天在碧波荡漾的木兰溪展开激烈的“龙舟胜会”竞划表演。连那些白发老翁也不甘示弱,誓与青年比高低。笔者曾亲眼目睹一位满脸皱纹的老翁坐在龙船里拍着胸口说“我今年都68岁了,划了几十年了,有瘾呢。如今还不觉着累,明年还要来参加‘会船’”。按照仙游的习俗,凡参加“会船”的水手,都要坚持到底,中途退出则被视为不吉利。每次“会船”活动的费用,都是由当地民营企业家自愿捐献和参与者自己出份子,由各宫庙董事会或乡村老协会统一置办。据说,参加者或未参加而赞助费用的人,都可以福星高照,大吉大利。
仙游“会船”盛世的景象让我联想到,在公元前,这“会船”是什么景象呢?在我的脑中,构想出这样的情景约公元前339~278年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迅即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于五月初五那天,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相聚在同一地,在那里举行祭拜亡灵的仪式……
如今,“会船”——纪念前贤或先烈,似乎被眼前这炫目的颜色所掩盖了,到处充盈着民间庆祝节日的喜气。
这大概与人们相处的时代有关吧。在战火纷飞、民生潦倒的时代,表达对故去之人的沉重的哀思,是那时人民抚慰伤痛的一种需要。而在和平发展的现在,人们安居乐业,他们更自然地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显示他们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