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芒那节
壮族芒那节以广西西南部,以隆安县为中心,波及左右江三角洲地带,东起金陵、坛洛,南起扶绥县的中东、昌平、黎渠,西北至田东、田阳、平果、武鸣等县乡镇。祭祀最为集中的是隆安县的那桐、乔建、丁当、南圩等乡镇。渌水江、罗兴江、右江这三江会合处的罗兴、鹭鹚、博浪、儒浩、廷罗等村屯是隆安县壮族芒那节的中心区。
隆安壮族芒那节,又叫“稻神祭”,起源于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桂西南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为内容,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生日举行。
芒那节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它萌芽于新石器时代隆安大龙潭的石铲祭祀活动,与石铲祭祀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是‘那’文化的一部分,而‘那’文化事实上就是指稻作文化。
在壮语中,“芒”“那”分别是“神”和“水田、水稻”之意,芒那节即稻神节。
稻神祭是一个系列性的稻作祭祀活动,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至七月廿日结束。其中主要有四月初八“求雨”、“祭农具”,六月初六“招稻魂”“驱田鬼”、“请娅王”、七月廿“祭姆王”等六大活动内容。
整个祭祀活动以六月初六的“招稻魂”、“驱田鬼”“请娅王”等三个仪式最为热烈、最为隆重,它是整个稻神祭的核心。人们之所以选择六月初六为祭祀核心,原因是农历六月是水稻抽穗扬花的时候,也是一年是否丰收的重要关头,所以远古的壮民族祖先选择稻神娅王的生日六月初六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是借以祈求稻神娅王的保佑。传说在这一天必须祭祀稻神,否则十几天后水稻就会出现空实,不“勾头”结穗。芒那节寄托着农民对丰收的期待,是当地一年中十分重要的节日。
在隆安当地,流传着芒那节起源的传说远古壮族先民以野果为生,常常食不果腹。娅王就给人们送来了黄澄澄的稻种,并人们种植和收割水稻的技术。为了感谢娅王,人们把娅王尊为“稻神”,有部分地方尊为“大王”猜谜语,还为她立了大王庙。并将她的生日六月初六作为水稻的诞生日,每年在这一天进行祭祀。
近年来,壮族芒那节期间,除了举办传统的祭祀活动外,还增加了“百家宴”活动,六月初六,主要的祭祀仪式结束后,全村上下拖家带口来,参加百家宴。百家宴上,芦笙、竹笛、天琴合奏齐鸣,为宴会增添了许多欢乐和谐的气氛。当酒足饭饱后,人们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由村民集资请来的各种文艺团体开始表演,以粤剧、壮剧、舞狮和山歌对唱为主,还有猜谜语、打篮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在那桐镇,四月初八除了“求雨”和“祭农具”外,还进行农具交易活动,人们不失时机地带来众多的农具在集市易,场面非常红火,年年购销两旺。
壮族芒那节是农耕社会桂西南壮民族的稻作文化生活缩影,对于研究我国桂西南壮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深远的民族学、民俗学价值。芒那节中所表演的师公舞蹈和师公配乐、以及服饰,具有着完善而独特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