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重阳节习俗

生活百科 2022-07-02 20:38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易经》把九定为阳,九月九日是为重阳。关中人把这一天叫做“九月九”,并且在此节日有着一系列的礼尚往来习俗。

旧时,关中各地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送花糕等风俗。其中“花糕”的“糕”字与“高”字谐音,取登高(人往高处走)的意思。秦永洲先生在《中国社会风俗史》一书指出隋唐以后,重阳节食糕的风俗十分流行,糕的种类与花样也名目繁多。《岁时记》载“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帝京景物略》载“九月九日,面饼种枣、栗,其面呈星星然,曰‘花糕’。”《兴平县志》曰“重阳,家具食馔、牲酒相馈。”《临潼县志》曰“重阳上骊山,饮茱萸酒。所亲以枣糕相馈。”“重阳有雨,冬有雪,来年豆成。”

重阳节登高可以愉悦身心,锻炼体魄。唐代诗人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有诗人岑参的五言排律《登大雁塔》“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月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上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都记录了这一习俗。据说重阳节的登高习俗跟古代一位叫桓景的人有关。桓景跟方士费长房学道术。一天,费长房给他说“九月九日将有大祸临头,你叫家人佩戴一只装着茱萸的红袋子登到高处饮菊花酒。这样就能躲避灾难。”桓景照着费长房的吩咐做了,于是躲过了灾难。从此九月九日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就流传开了。

关中中东部地区有谚语云“不追九月九,亲戚两丢手。”由此可见,亲戚之间十分看重重阳节期间礼尚往来的习俗。

重阳节,咸阳、户县、礼泉以及长安西部一带还要给女儿和外甥送柿子,所以这些地方也把重阳节叫做“柿子节”。

虽然在西府一带,已经不太重视重阳节,陇县至今还流传着在这一天为外甥和未婚媳妇送很大的花糕的习俗。

咸阳一带还要为新婚女儿送枣糕。通常情况下,一锅只蒸一个枣糕,“枣糕”谐音“早高”,表示“步步升高,早早发财,家业兴旺,万事大吉”。

兴平民间在这一天则有蒸花糕的习俗。新媳妇要提前几天回到娘家,开始给婆家每人准备一件礼物,一般给老人做布鸡,给其他人做花枕头、书包、布老虎等。而娘家人也要提前几天赶制花糕。

花糕用精细白面蒸成,嵌有红枣,如圆形宝塔,共7层,底部直径一尺多,最底层的边缘有盘卧的青龙和展翅的凤凰,第3层有各种姿态的牛羊、鸡鸭等。其余各层有粮食作物、花卉图案等,最顶端则是一只花狗,所以花糕也称作“花狗”。

兴平人蒸一个花糕通常需要三四个时辰。蒸熟后,要将其放在一个较大的方盘中,方盘四角各有一鲜红的软柿子,象征粮食、果实丰收。到了九月九这天,兴平等地的新媳妇便和娘家父母一同去婆家,过去,是用背笼背着放在方盘中的花糕,如今,有不少人是开着手扶拖拉机去亲家送花糕。亲家一到,婆家便盛情款待。晚上,乡党都来串门观赏花糕,主人将花糕切成小块,散发给邻里、亲友。亲戚乡邻一起品尝花糕的美味。

彬县是日以吃枣糕为盛事。节日期间,外家给外孙、以及同辈亲戚中年长的给年幼的要送枣糕,也叫“送九月九”;新婚之家、订婚之家,则要给女方家送枣糕,又叫“追糕”。当地人常以插花大枣糕为贵,先用精粉做出动植物的各个部分,上笼蒸,出锅后将其再组装成狮子、老虎、花篮等形状。最大的糕是用一斗面蒸成的,上面插着鲜花,放置筛中,担挑过街,一路上招致众人的围观和品评。

高陵人在这一天娘家要拿着“牛蹄馍”给女儿去追节。若是新婚,一定要拿上贴着大枣的花糕(当地人叫做“四花馍”),用一层厚厚的馍底托着,表示登高之意。高陵人对于九月九日的追节活动非常重视,即使“三秋”时节再忙,也一定要抽时间给女儿去追节。

渭南一带讲究这天给女儿送花糕。花糕分为“花”和“糕”两个部分。糕为面食所做,形如一只倒扣的面盆,层层叠叠,每层夹有红枣、花生、莲子(或栗子)、桂圆,配以红糖、芝麻和青红丝等,取“早生贵子”之意;而花一般选择面食(涂色)或蜡油或萝卜或绒缎等。

蒲城在九月九日这天,娘家则要为新婚头一年的女儿,舅家为新生的外甥或外甥女送24个柿子、直径一尺以上且做工精致的大花糕。其他亲戚则送15个柿子和小花糕。

,华阴人讲究在重阳节里吃馄饨。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