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冬至赛过年
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当公历11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闽南俗称“冬节”。
冬至是农历廿四节气之一,与清明、七月半和年兜为一年中四个重要节日,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有“冬节小年兜”的谚语。
宋·《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庆祝往来,一如年节。”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历法,曾以冬至为岁首的元旦日,隆重庆祝,改行夏历后,冬至才退居次位。汉朝时,冬至成了“冬节”,魏晋南北朝时义改称“亚岁”。
冬至之际,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一年中黑暗最长的一个晚上。夏至则是白天最长,“冬至暝,夏至日”。冬至还可以预示天气的变化,“干冬至,湿年兜”,“湿冬至,干年兜”。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冬至州人不相贺,祭祠堂,舂米为圆饣甫之,谓之添岁,仍粘于门。”
搓冬节丸
闽南,冬节前夕家家户户一定要“搓圆”,而且明确规定是搓“冬节圆”。冬节圆是冬至应节食品。
将糯米粉捏成细条,分开小粒放在掌心中搓成丸子,放在锅里蒸或煮,添上食糖。为了增添喜庆的气氛,还可以将一部分糯米粉拌上红粉,成为红、白相伴的小丸,粒粒珠圆玉润,象征着团圆完满。在搓冬节丸的,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冬至日舂米作粉,搓圆投之沸汤中,掺以沙糖,合田薯树片,以荐先祖;或以红桔数粒、春花数蕊。黄梧阳(喈南)《冬至搓圆》诗云捧出巨箩看吉兆,一双福桔一枝花。又云看他摘来成珠巧,端合前身是姓麻。儿童则泥粉装人形龙凤鸡犬诸物,蒸熟之倾之经久。”
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意味全家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曰“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
谒祖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
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
入夜,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寓“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
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扫墓、修坟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