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盛夏习俗
农历六月是夏季的尾巴,有很多副面孔。它深沉,对农人回报以麦收的护佑。它炽烈,肆意发光发热,蒸腾掉虚妄的水分。它明艳,姑娘指尖的凤仙花温婉娇红,池塘边,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盛夏光年里,六月是一首最投入的诗。
六月初一过半年
红团糖馅大于钱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一年到头,合家团聚。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一些地方的民俗里,在六月初一这一天要过“小半年”,就好比赶路到了半途,安排中场休息。“六月初一过半年”在山东尤其隆重。
入伏后适逢农历六月初一。在旧时,青岛地区的胶州农村这天要“挂锄”,农民在这一天不下地干活,长工歇工一天。乡民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祈求丰年的节日。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供桌,放上蒸好的枣饽饽和桃、李等5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红色“福”字,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中午人们高高兴兴地吃饺子。男人们有的还在麦场上猜拳行令,十分尽兴。
农历六月,麦收刚迄,颗粒归仓,农人也迎来了短暂的休憩。人们用新麦制作糕点、面食,走亲访友。在三秦大地,临近的村镇约定俗成,各选一天做主场,招待八方来客。这一天,套圈杂耍、冷热熟食、糖人泥塑都前来助阵,平日里安静的村庄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大人们大摆筵席,三五小儿结伴嬉戏,一派和乐。待晚霞染红西天,亲友们尽兴而归,择日再到对方家里做客,这样的庆祝可持续大约半月,直到节气又把农人赶进田里。
六月六采红花
采回红花染指甲
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俗称“陆月陆”,中原一带称“姑姑节”,算是娘家人和出嫁女儿之间的小互动。“麦稍黄,妞看娘。”每年收麦前,青黄不接的时候,出嫁的闺女都会回娘家看望母亲。等到麦收后,农闲时节,老母亲则会带上新麦面等食物到闺女家看看收成如何,好确保女儿衣食无忧。
除了母女情深,这一天还充满读书人的知遇情结。相传有一年,喜欢微服私巡的康熙偶遇朱彝尊露着肚皮晒太阳,便上前打听。朱彝尊说,一肚子诗书派不上用场,快发霉了,所以要晒晒。在验明他果然满腹经纶后,康熙于是把撰修《明史》的重任交给了他。朱彝尊偶遇康熙这一天恰好是六月六,这一天便成了“晒书节”,后世读书人都要在这一天晒晒诗书字画,一来为显示学问高深,二来为典籍通风、防虫蛀。出家人在这一天则要晾晒经书。
六月六相传还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古时候可没有五光十色的指甲油,对那时的小媳妇、大姑娘来说,盼望六月六,像一场美的宣言。这一天,女子们采摘凤仙花的花瓣,拌明矾捣碎呈酱汁状,用锡纸、碎布包裹在手指、脚趾上。几个小时后取下来,指甲上就开出一朵朵温婉娇红的凤仙花。小姐妹们互相帮忙涂染,叽叽喳喳,相约而行,成为盛夏阳光里的明丽景致。
用凤仙花染红指甲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秋日》诗云“洞箫一曲是谁家,河汉西流月半斜,俗染纤纤红指甲,金盆夜捣凤仙花。”这幅质朴、清新的画面纸质本世纪初还曾盛行,如今已不多见。相比于凤仙花,指甲油便捷省事儿、有更多颜色选择,唯独少了随风摇摆的绰约花语,少了小院里的午后静谧,记忆里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