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元节习俗:汤和信俗活动
600多年前,明朝大将汤和(1326年~1395年)率领官兵来到温州等东南沿海修城筑堡,抗击倭寇侵扰。为了纪念汤和的丰功伟绩,缅怀抗倭将士的英勇事迹,龙湾宁村百姓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都要举行汤和信俗活动。如今,龙湾宁村的汤和信俗活动已成为温州地区最具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文化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古老的中元节习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之一。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是全国人民“祭祖”的传统节日。据《孙延钊集》载“东瓯王庙在永嘉场,即今永强,每岁以旧历七月十五举行迎会。”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永强一带群众盛行祭奠抗倭英雄汤和和死于倭患的同胞,后逐渐演变为全民公祭的“汤和信俗”。
14世纪,日本处于内战时期,一些战败的溃兵、败将流落海上,会同浪人、奸商组成海盗集团,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明史·汤和传》载“倭寇海上,帝患之……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朱元璋深知东南沿海倭患的危害性,于是派汤和前去部署防务。汤和在海防线上自北向南修筑城堡59所。这些城堡在抗倭斗争,特别在温州(古称东瓯)一带发挥极大作用。
当年汤和在宁村等地实行“寓兵于民”的政策,允许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兵以及当地抗倭将士,在宁村娶妻生子。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战时为卒,农时为民,经济上做到自给自足。汤和离去后,留下卫所军长期驻扎在宁村。定居于宁村的抗倭战士后裔,为缅怀汤和造城功德,家家设立神位纸牌祭祀,上写“宁村所主汤和公之位”。永强人民视汤和为保护神,尊为“城隍”。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请于朝,建成汤和庙,俗称“城隍庙”,逐渐形成“汤和庙会”。
“七月十五汤和节”的基本内容一是巡游,二是祭鬼。整个活动从七月十三至十七,持续5天。十三日背“路经牌”。一人背着“路经牌”,一人敲锣,沿着巡游经过的路线走一圈。十四日“符司爷”扫街。一人妆扮成“符司爷”持“符司”牌,骑马,四人打着锣鼓钹,沿途走一圈。十五日汤和神像出巡。在汤和庙举行隆重的神像出巡仪式,“文武元帅”、“先锋”、“土地”、“七星神将”等扮演者叩拜过神像,众“衙役”在庙内三出三回后,拥簇着汤和的香炉、神像出庙,庙门随即关闭,高挂“公务出巡”牌。巡游队伍十分整齐,有开路先锋,七星、土地、犯人、无常、皂隶、彩女、文武判官、文武元帅等,在锣鼓喧天中,分步行、骑马等形式,依次列队前进;是一顶四人抬的六角明轿,坐着城隍爷塑像,鸣锣压阵。
巡游活动的一项内容,是在宁村所南郊“抗倭英烈墓园”内的“祭祖”、“祭鬼”。祭礼除三牲祭品外,还备有两蒸笼的饭倒在竹席上,文元帅主祭,三叩九拜。三献香、三献茶、三献饭、三献酒、读祭文。队伍回村在四门巡游一遍,称“游营”。以后农历七月十六、十七演两天戏,戏毕活动结束。
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龙湾汤和信俗作为民俗项目,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