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1882年3月24日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德国的罗伯特·柯霍(Robert·Koch)在柏林向科学界宣布在肺结核人的痰中发现了结核杆菌,从而确立了结核病的病原体。这是控制结核病历史上的最重要的第一个里程碑。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人们在同结核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感到控制和消灭结核病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尽管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效的抗结核药物不断问世,世界上大多数结核病人仍然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治疗管理,,1982年,在纪念郭霍氏发现结核菌100年之际,在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倡议下,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从此,每逢3月24日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办一系列宣传活动,以便进一步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对结核病的重视,提高全民对结核病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动员全社会各界参与,使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更加公众化、社会化、科学化。
由于全球结核病的回升及其严重的危害性,国际上对结核病的流行十分重视,1998年联合国将“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视为全世界在卫生领域的一件大事。主要目的就是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加强在全球范围的结核病控制工作,利用现代有效的手段,使人类历史上的最大传染病杀手——结核病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断和合理有效的治疗管理,最终在地球上消灭结核病。
相关知识——肺结核概述
结核病俗称“肺痨”,它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它不受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地区的影响,人体许多器官、系统均可患结核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肺结核的传染90%以上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肺结核病人通过咳嗽、打喷嚏、高声喧哗、使带有结核菌飞沫(医学上称微滴核)喷出体外,健康人吸入后而被感染。
现代医学认为,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不仅取决于细菌的量和毒力,更主要取决于人体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免疫力),在机体抵抗力(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入侵的结核菌不被机体防御系统消灭而不断繁殖,引起结核病。
结核病的病状比较隐匿,不典型,归纳起来全身结核病中毒症状有低热、盗汗、疲劳、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月经不调。肺结核的局部症状如咳嗽、胸痛、气短、咯血。而其他肺外结核依其侵犯器官、系统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局部症状,个别病人无任何症状、偶尔体检时才发现。
结核病是一种顽固的慢性疾病,一旦感染发病,若不及时、不规范、不彻底治疗,最终导致复发、恶化、产生耐药,形成难治性肺结核,形成慢性传染源,危害家庭、社会,最终因反复发作引发多种并发症而死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将结核病列为乙类传染病,必须归口治疗。因为专业医院具有先进的检测手段,只有结核病能够系统管理系统治疗,才是结核病得以根治、得以控制的最佳手段。
结核病流行之广,遍及全球、自化疗药物的相继问世,使结核病基本得到治愈,但由于结核病有传染性、潜伏性、抗药性、顽固易发等特点,加之各种原因,结核病仍严重威胁着广大人群的健康,,肺结核仍是一个严峻的社会公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