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回坊北院门

生活百科 2022-07-02 20:55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西安,古称长安,以乡而名,因都而盛。营都3000余载,都史已逾千年,正应“关中自古帝王都”之诗句,演绎“秦中自古帝王州”之神话。周丰镐,秦咸阳,汉唐长安,将华夏文明推向极致。作为十三朝古都,老街新巷,大路小道,古城的影子随处可见,古迹文物,如历古境,承载的是历史,托起的是一座城市的文脉与商脉。

鼓楼所在的街道是现在西安最热闹的老街之一,这条街道不仅为西安人所熟知,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很有名,它就是独具特色的北院门。明代,北院是西安城衙门的聚集地;清代,陕西巡抚部院行署位于北院,与北院相对的街道由此得名北院门。

说到北院门,许多人都会说,它的名字叫“回民街”。其实,这条仅有几百米长的街道,其真正的名字并不是“回民街”,而是更有历史底蕴的“北院门”。

“北院门”亦或“回民街”,官名是“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为北院门、西羊市、化觉巷形成的环形步行街区。

北院门位于西安鼓楼西北角,回民占街区总人口约29%。北院门街道南北走向500多米,是游客最密集、人流量最大的街道。南有明代建筑的鼓楼(元代称敬时楼),西侧有明清"榜眼古民居",北端为石牌坊。街道两边遍布特色小吃摊点、饭店和各色商铺。

北院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属唐皇城范围,是当时尚书省的正门。北院门之名始于清代。清初陕西巡抚行署设于鼓楼以北,鼓楼以南是陕甘总督行署,南北相对,一个称“北院”一个称“南院”,与北院大门相对的大街,就被叫作北院门,也称“北辕门”,另一个称南院门。巡抚府、总督府二者呼应,构成当时陕西的行政中心。作为行政中心地位一直持续到解放以后,贯穿古今1400年,可谓“千年的王朝,铁打的衙门”。

尽管北院门得名于清代,不过,北院门地区的历史则要久远得多。北院门在唐代属于皇城范围,尚书省即位于此地。唐末,韩建将原长安皇城改筑为新城,这里成为居民坊。

从明代到清代前期,北院门位于宣平里;到了清代中后期,则改为宣平坊。据《明清西安词典》记载,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鼓楼后,北院门这条街道便形成了。不过,当时街道的名称叫什么,如今已经无可考证了。 

明代嘉靖年间的《西安城图》显示,那时候的鼓楼附近是衙门集中的区域。鼓楼北有“都察院”,是明代的监察机构,西北有“巡按察院”,西南是“按察司”,鼓楼东南是“西安府”,正东则是“布政司”。

到了清代,北院门街北正对着陕西巡抚衙门,除此之外,街东还有“粮道署”“布政使司署”。由此不难发现,从明到清,这里一直是官府集中的地区,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上演着各方角逐的大戏。

衙门门前摆摊设点是很难想象的,原因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路西逃逃到古都西安。本就寝在总督府(南院),慈禧觉得地小简陋,后来就把“行宫”安置在北院。一时间各省所贡银两、物品也随之运至西安,北院门银号商铺应运而生,盛极一时。虽然落难的老佛爷和皇帝在北院只居住了大半年,但北院门的“繁荣”一直持续至民国年间。

“第二黄埔”播洒革命种子

民国时期,北院长期作为省政府所在地,成为西安市一处政治中心。辛亥革命后,张凤翙、陆建章都曾住在北院;1921年,冯玉祥督军陕西时也住在这里。据说,北院中有“四来堂”和“笠僧楼”。“笠僧楼”名字的得来,是由于陕西都督陈树藩在这里囚禁了靖国军第四路司令胡景翼(字笠僧)。

西安事变前,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住在北院。抗战时期,孙蔚如任陕西省主席时,也住在北院。北院门街路东的中段,民国年间曾是“省长公署”的一部分,现在是西安回民中学(原西安32中学),解放前曾是陕西省第三中学,学校始建于1944年,据说校门前的古槐,还是明代以前栽植的。

民国时期,北院曾有被称为“第二黄埔”的军事学校,这恐怕很少有人知道。1927年2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邓小平(当时名为邓希贤)的主持下,“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在西安北院成立。该校由共产党员史可轩担任校长,李林任副校长,邓小平任政治部主任(并担任过教育长)。中山军校主要培训国民军营、连、排初级军官以及共产党选送的革命青年。中山军校名义上隶属于国民军总部,实际上是由共产党掌握与直接领导的。邓小平亲自为学生上课,对广大青年军官宣传马列主义。西安的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在当时被誉为“第二黄埔”和“西北黄埔”。

鼓楼之大 天下第一

在北院门,最引人瞩目的便是鼓楼,它也是这条街的历史见证者。唐朝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就坐落在今北院门街的西南部。唐代以击鼓司辰,尚书省官员上下班都以击鼓为令,故称“敬时楼”。敬时,就是敬事、敬业。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尚书令,坐镇在这里的都堂,就在此街正中。1985年,唐城考古发掘队曾对尚书省部分地域进行勘察,确定今鼓楼附近为尚书省正门。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宏伟建筑鼓楼,就是在唐代敬时楼的基础上,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的,比钟楼年长4岁,二者东西相望,相距250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清乾隆五年(1740年),先后两次重修鼓楼。楼北架有一面大鼓,称“闻天鼓”,每日傍晚,击鼓报时,与钟楼起着“晨钟暮鼓”的作用,故称鼓楼。

西安鼓楼是目前全国所存最大的鼓楼。它的基本建筑形式是庑殿顶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鼓楼单座独立,基座为长方形,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座高7.7米,用石条青砖砌筑而成,占地1924平方米。基座中间,辟有高宽均为6米且贯通南北的券洞,供行人和车辆通行(今已封闭)。楼体建在基座之上,连座通高34米。楼分上下两层,楼身建筑在基座的中心,面阔各7间,进深均3间,四周有转角回廊。楼身的第一层上置腰檐与平座,第二层为重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楼的外檐与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鼓楼的整体建筑层次分明,雄浑博大。

登楼的青砖阶梯砌设在砖台基两侧,在第一层楼的西侧有木楼梯可登临鼓楼的第二层。于鼓楼之上凭栏而望,可眺西安城南和终南胜景,使人顿生“王气千年绕,极目白云悠”之感。鼓楼檐下挂有巨大匾额,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赫然彰显了古都西安毋庸置疑的历史文化魅力。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