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铜鼓十二调

生活百科 2022-07-02 20:55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铜鼓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特殊乐器,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团结的象征,并借以传授礼仪与道德规范;,它又是权力、荣誉、智慧和财富的象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布依族把铜鼓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礼拜。

布依族早有“俗尚铜鼓”、“岁时,击铜鼓为欢”、“丧葬击铜鼓”的记载。明清以来,贵州方志中有记述“仲家”(今布依族)使用和敲击铜鼓的大量资料。《黔记》“仲家,以十二月朔为大节,岁时击铜鼓为欢”;《独山县志》“仲家,本村邻舍男女,络绎成群……对击铜鼓,木鼓,鼓声相应,稍不合节,罚酒一瓢,饮至昏醉”;乾隆《独山州志》“丧葬……击铜鼓”;乾隆《贵州通志苗蛮》“岁时,击铜鼓为欢”;道光《安平县志》“居丧击铜鼓,邻村闻鼓声毕至”等记载;《贞丰县志》记载“取用铜鼓时,要用一吊谷穗去‘请’,并用黑布包好不让其露面,以防途中趟水过滩时,铜鼓跃入水中与龙王打斗。”等,大量文献记载了布依族先民使用铜鼓的情况。至今,布依族村寨仍然保留着节庆、丧葬使用铜鼓这一传统习俗。

作为布依族铜鼓音乐文化的代表作《铜鼓十二调》是贞丰县境内布依族中最具代表性的铜鼓器乐曲,也是布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神秘性和传奇色彩的传统音乐文化之一, 是在丧葬、祭祖、祭神、庆典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民俗文化特性的民族音乐。它是布依族先民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产物,至今仍然活跃于民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铜鼓十二调”即铜鼓演奏的十二段乐曲,主要表达了一年十二个月中,布依族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根据季节的不同,表现娱乐、春耕、种植、施肥、栽秧、割草、放牛、丰收等内容。关于铜鼓曲调的内容,也有认为是十二生肖的代表等等。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主要是家族式的传承和流传,因家族的不同,传承下来的“铜鼓十二调”也有所区别,但总体结构上基本一致。“铜鼓十二调”鼓谱是由十二段核心谱式组成。“铜鼓十二调”(贞丰称“铜鼓十二则”)铜鼓乐谱在整体上结构规模较短小,最短一则有18小节,最长一则有38小节,全曲共347小节。鼓谱音符排列较稀疏、单一,节奏舒缓,有二分音符的延音、增时。其特点是,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十二调”鼓谱分为前段、中段、结尾三大部分。

前段以⊙ ×× |⊙—|⊙ ××|⊙× ××|⊙—|的节奏作为开始句,敲击鼓心的重槌基本落在强拍上,节奏及敲击部位较统一,乐句划分也较明确。

中段鼓点节奏与敲击部位变化较大,其中运用了休止、连音、十六分节奏等手法,结构上采取了减缩、扩充。其特点为结构不规整,乐句长短相间,竹条演奏力度丰富。而鼓点的节奏处于变化较大段落,应该是铜鼓“十二调”鼓点的“华彩段”。

结尾以⊙ |⊙△|⊙△|⊙△|△⊙|△××|⊙△|⊙× ××|△⊙|⊙—|的节奏作为结束句,整个结尾句结构规整,节奏及敲击部位较统一。具有我国民族传统曲式中循环体种类的合尾式结构特征,这种结构特点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段落组成的乐曲中,每段或绝大部分段落的结尾相同被称为合尾式。而各段的合尾部必须原样重复或变化重复。“布依族铜鼓的乐调鼓点,各地不尽一样,但大致分为十二段,每段前大部分各异,而结尾部分则段段一律”,充分说明了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的合尾式结构特征。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的传承来源于家族祖传,都是一代一代以口传心授或口传手授的方式沿袭下来,演奏“铜鼓十二调”要求演奏者心、口、手合一。学习演奏“铜鼓十二调”时,老人一边念“口诀”,一边教演奏,通常以鼓谱口诀“少许常,常许少,少许常许少许常,除除少许常,少少许许常,少许少”等记谱形式传承。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布依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庆或老人去世,都要举行隆重的击鼓仪式。犹如天籁之音的布依族“铜鼓十二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被誉为“铜鼓音乐的活化石”,成为布依族铜鼓音乐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奇葩。

2006年5月,贞丰县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有国家级传承人王永占,省级传承人余雁伟、岑兴顺,州级传承人余天国等。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