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口琼台福地
琼台福地遗址,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街道的关帝巷内。关帝巷口有一座仿明代石牌坊,四柱三间,悬山顶上饰有鲤鱼鸱尾,坊匾正背面题刻的“琼台福地”四字。
走进那条其貌不扬、狭窄逼仄的关帝巷內,里面却“别有洞天”。几十级台阶之上,一组金碧辉煌的仿古建筑。据介绍该地原为府城内3座山峰之一的抱珥山, 熙宁六年(1073),在府城设立琼管安抚司,统管全岛政务。宋代的都监台、元代的元帅府曾设在山上,人们习惯尊称朝廷官衙为“台”,故这里称“琼台”。
明永乐元年(1403)海南卫指挥使杨义,在山顶立“抱珥山”石碑一块,还在山南树立“琼台福地”石牌坊一座。明弘治初年(1488),抱珥山被村民挖掉,建起了关帝庙。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道张介祺修复了琼台福地。乾隆四十三年(1778),时任琼山知县汪篆刻“琼台”二字勒石为记。福地上又先后建起关帝庙、文昌阁、圣母祠、献台、戏台、石牌坊等,从而成了民间游览祈福之地。
1994年,琼山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琼山市人民政府于在琼台福地旧址上,重建琼台福地牌坊,重修了关帝殿,新建起福地轩、琼台阁、东庑廊、西庑廊等,组成琼台福地纪念馆,重现了昔日的辉煌和热闹。
琼台福地上复建的古代建筑风格,布局严谨,雕梁画栋,工艺精良,雄伟壮观,文化氛围浓厚。 现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琼台福地的说法由来已久。观象家曾说,华夏大陆的阳刚紫气,越海潜入南方,聚集于琼台之下,故称“福地”。又相传海南地形极像一只缩头神龟,宋太祖怕它伸出头来威胁王朝的统治,便将州城迁来神龟缩头处,并设立琼管安抚司统管全岛政务,借此镇住龟头。
琼台福地于闹市之中,外闹内静,给予人一抹宽慰,让人身处闹市而不焦躁,心平静和理顺过去,祈求美好未来。穿过“琼台福地”的白色牌坊,沿着狭窄的关帝巷行走不过50米,行至石阶,石阶通往高高在上的琼台福地,九石阶一平台,共二十七台阶、三平台。
台阶两旁和高台的石护栏上,每个柱头都有一头栩栩如生、姿态各异的小石狮,与对面的同一方向,共十五对。栏杆对称的每块栏板外侧刻有花卉芳草;栏板内侧,各有唐至清代琼州的一位文臣武将或文化名人浮雕,如丘濬、海瑞、钟芳、唐胄、薛远、陈实、谢宝、吴典等。
拾级而上,携愿而来。阶梯尽头为福地轩,映入眼帘的是两根盘龙石柱,盘绕石柱的龙身上站着民间传说的神话人物雕像奉玉板的曹国舅,拿铁仗的铁拐李,摇鼓的汉钟离,骑驴的张果老,吹箫的吕洞宾,戴竹笠的何仙姑,持大拍板的蓝采和,提花篮的韩湘子,还有浪中跳龙门的鲤鱼以及花草、虫鸟……
初一、初二、十五、十六来祈福的人最多,一般在上午,祈求生意兴隆、子女学业进步。中国的祈福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的氏族图腾标志和巫术手段,到以门为载体的门神文化,到形成具地方特色风格的祭祀。
洪丕谟在《福禄趣谈》一书中提到东汉许慎对“福”的观点“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这就是说,“福”的含义在于百事顺利,无所不顺。所以祈福也是祈顺——顺世、顺心、顺事。,世人对“福”的祈求各有不同,君主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官员祈求一方安康、步步高升;赶考的考生祈求学业进步、金榜题名;或祈一家和睦,康健平安,或求一线姻缘,生意兴隆。
福地轩大门两旁悬挂“琼台胜境旖旎扬天下,福地丰碑峥嵘耀海南”牌匾。穿过大门,关帝像跃入眼帘。东、西庑廊里是琼山历朝进士提名录。据记载,海南中举人的772人中,琼山占386人,登进士的110人中,琼山占64人。
在红墙、红柱、红栏杆、红灯笼、绿瓦、镂花窗的相互映照下,二层重檐的琼台阁显得格外壮观,屋顶脊梁上,两条长龙对着小宝塔相向蜿蜒,重檐四角各踞守着一只神态自若的石麒麟,使楼阁有了动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