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跳丧鼓

生活百科 2022-07-02 20:56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跳丧鼓是一种流传于公安、石首、江陵、松滋等县(市)的戏曲,由荆楚一带祭祀亡灵的打丧板、丧鼓歌发展演变而来。

主要形式

跳丧鼓的演唱形式为三人一台,以唱为主,说、唱、舞兼具。说为唱中的插白,舞却有别具一格的特色,演出时,放一桌一凳,一人坐着击鼓帮腔,另两人轮番演唱,以单面镲击节,踏着有节奏的步子,时进时退,时面对面,时背靠背来回往返,激昂时还可以大跳。艺人将其舞蹈动作概括为“右手筷子(签子)左手钹,上靠膀子丁字脚、三步半、朝前梭、背靠背、擦身过。二人对面笑呵呵,你一个歌,我一个歌,鼓声不住歌不落。” 民国初年,跳三鼓的艺人走出灵堂,进入茶社、书场作营业性演出,使曲目大有发展。

历史由来

由于土家族有以白虎为图腾,把白虎奉为祖先进行崇拜的传统,人们在祭祀性的“跳丧鼓”中,有以该舞蹈为媒介引魂归宗观念的体现。,在舞蹈中有很多模仿老虎洗脸、摆尾、行走、捕食等动作。特别是表演“猛虎下山”时,表演者一跃、一挟、吸腿、躬身,然后相对逼视、撞肘,再紧接一个跳转成弓步,轮右臂,口中发出阵阵的嚎啸,其形象的逼真可谓地道的“猛虎扑食”。 伴乐在“跳丧鼓”的表演中,凡“大四步”、“大四门”、“小四门”、“跳丧”、“摇丧”等核心舞段,都使用6/8拍带切分音的节奏,即每步用三拍,全脚掌深抓地,第一拍上步,二、三拍颤身,两腿交替进行,恰如山中老虎稳步行进的姿态。所以“跳丧鼓”也被人们称作“白虎舞”。

历史渊源

在湖南北部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区,流传着一种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丧鼓”,又称“跳撒尔嗬”。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要请师傅到家里来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喧天,鞭炮不停。丧鼓一响,相邻村寨的人们齐来奔丧。 所谓“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送亡人”等说法,确实反映了土家人为老人进入另一世界而欣慰和在祭奠亡灵,安慰生者时高歌狂舞的特殊感情方式。这种至今保存着古代巴渝舞和竹枝词遗风的传统丧舞,载于唐代《蛮书》中的“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仍可谓是最恰当的写照。

在土家族丧俗中,因认为庄子是丧俗击鼓的始祖,所以在进行有着一套固定程式的鼓舞表演“跳丧鼓”之前,必先由专门的击鼓师傅配合开场的歌郎,以先猛击鼓面一阵、再敲鼓边为开场仪式,随后请庄子到位后才可开始。

表演内容

“跳丧鼓”是在灵柩前由击鼓师傅击鼓,歌师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跳三鼓一般以两人以上的双数舞者在棺木前对舞,跳至高潮时少则可达百人,多则可上千人前来参与作舞和观看。舞者交替上场直至天明,才收场送歌郎,进行其它仪式。丧俗中的“跳丧鼓”舞蹈完全由男子担任,女子不能上场,但却可在一旁成为专业的看客而对舞者品头论足地或大加议论或对舞场上雄姿勃发的青年男子暗送秋波,掀起一阵阵的捧场与喝彩。在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边跳边饮酒地赤臂狂舞,充分显示了他们的一派阳刚之美。“跳丧鼓”的形态古老质朴、张弛有序。激跃时如山风呼啸;文静时似溪水潺流,令人神情激荡、流连忘返。

表现特点

“跳丧鼓”有文舞和武舞之分,即“文丧”和“武丧”。“武丧”是和民间武术相结合的一种跳法,基本动作有“虎抱头”、“打人佬”、“牛擦痒”等十多个套路跳三鼓,动作幅度大,讲究雄浑粗犷,所以非年轻后生不可胜任。它主要适用于儿孙满堂的走“顺脚路”老人的丧事,有贺喜送终之意。“文丧”中最具特点的是“哭丧”,基本动作以“四大步”为主,但速度缓慢,唱词凄凉,唱腔悲哀,情动处可催人泪下,一般只在“少年亡”中使用。 另有即兴创作的《丧舞》,唱腔直接采用民间小调或自编笑话俚语,以鼓托腔,用极为夸张的小丑动作衬托舞步,诙谐有趣,十分惹人致兴。特别是到了下半夜,人们已至精神疲倦之时,则唱以爱情和笑话为主的“荤歌”,使丧事逆转为喜庆。

“跳丧鼓”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有赞颂土家先民开拓疆土,回忆民族历史的;有反映先民图腾崇拜、渔猎活动、农事生产、爱情生活的;还有歌唱死者生平事迹的等等,它对土家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山存古韵,丧鼓延遗风。雄壮强劲的“跳丧鼓”强烈地表现出一种维系整个土家民族之魂,造就出一个“饿死也要跳三年”豪放而乐天的民族。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