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的两大文化瑰宝:傩文化和花竹帽
在云贵高原东南麓、广西西北部,是我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环江,5万多质朴的毛南族人民千年以来创造出了神秘、独特的傩文化,和浪漫珍贵的花竹帽一起,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两大瑰宝,更彰显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神秘与智慧。
神秘浪漫的毛南族傩文化
提及“傩戏”这个词,脑海里闪过的是诡异的面具、奇特的服饰、古怪的言语、粗犷的动作和令人惊悚的场景,像古希腊的酒神狂欢,又像印第安人的原始祭祀。傩戏这种从原始巫术蜕变脱胎出来的古老戏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而被称为戏剧“活化石”。
或金刚怒目、或温文尔雅、或慈眉善目,带着傩面的表演者,以粗犷古朴、简洁明快的动作展示瑶王舞、穿针舞;舞台上角色仅一旦、一净、一丑,夸张、诙谐的表演,传达出深刻的教喻色彩。
作为毛南族最古老的风俗之一,“肥套”是毛南族报答“万岁娘娘”(亦称“圣母”)赐子之恩的还愿仪式。在“肥套”活动中,毛南人借助“傩面”(一种木制面具)显示大自然不可抗拒的神力,承载着毛南人祈求民族生生不息,祈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带有浓厚教喻色彩的"傩戏"贯穿"肥套"仪式始终,形成了独特的毛南族傩文化。毛南族傩文化集巫、道、佛三教于一体,保持着性崇拜、生殖崇拜和自然崇拜的遗风,据有关实物考证及现传第十六代傩班谱系推算,距今至少有300多年历史。
经历代传承和长期积淀,毛南族傩文化融合了毛南族口头文学、民间山歌、舞蹈、音乐、雏形戏剧、傩面具雕刻等项内容,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和傩木面艺术五大表现形式。
毛南族“族宝”——花竹帽
与傩文化一样能代表毛南族体特色的还有毛南族“族宝”花竹帽(当地人称“顶卡花”)。花竹帽编织工艺的历史起源,未发现无文字记载,但“花竹帽定情”的“讲古”已在当地流传了几百年。在几十前,花竹帽还是当地青年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首选嫁妆,是荣誉与祝福的象征,更是勤劳和真爱的激励。
广西环江县毛难族花竹帽,是供毛难族妇女当雨具用的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毛难族称花竹帽为“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该花竹帽是用当地盛产的金竹和墨竹篾子编织而成的。工艺精致,花纹美观,帽形大方,结实耐用。
花竹帽编织取材十分讲究须于夏至后立秋前选取修直匀称的筋竹、墨竹作花竹帽编织篾材,避免早春竹材寒湿太重和经霜后篾皮易脆;
竹子选好后是制篾,破竹裁条、破扁篾、破薄篾、再在篾两头拱开梳丝,分篾细如发丝,作交叉辐射、细密编织之用;花竹帽编织用篾分黑篾与黄篾,以蓝淀墨色染制黑篾,以黄桅子榨汁染制黄篾;
花竹帽的造型是铜鼓与圆锥的巧妙组合,铜鼓为平面,为承载,圆锥为凸面,为立体,利用帽箍、罗边将两者紧密结合,编成的篾纹以五角星为中心,周边又按六角形环叠交叉辐射编结;
花竹帽整合定型后,以上好桐油炼膏涂刷,油膏须文火熬煮,成膏以拉丝不断为佳,刷油则按"三晾三刷",乃至"九晾九刷"工序实施油膜保护。
秀美玲珑的外观、简洁奇妙的图案,精巧细致的编织、严谨吻合的结构以及金墨分明的对比基色,使花竹帽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由于花竹帽工艺要求高,技术性强,编织不易,又具有相当的文化与美学内涵,多年来一直是文化、旅游和民俗活动的热门礼品。
如今,毛南族傩文化和花竹帽,已相继走出国门,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引起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成为研究毛南族社会发展进程的"活化石"和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