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客家文化习俗
客家,西晋末永嘉年间(四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九世纪末)及南宋末(十三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辞海“客家”条)。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与风俗习惯,在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民系中,也各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与风习,客家既有汉民族共同的文化风俗,也有客家民系的特色文化风俗。几百年来,广西宜州客家生活在广西这样一个多民族区域,尽管其文化习俗或交流、或吸取、或因社会变革,经历过系列变化的历程,但其以“耕读”为核心的客家特色文化始终不变。
宜州客家源探
宜州客家,绝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由闽、粤、赣入桂的客家人后裔。据《广西客家分布示意图》,广西客家主要聚居地在桂东的贺州、昭平、钟山,桂中的柳州、柳城、鹿寨、武宣和来宾,桂南和桂东南的南宁、宾阳、钦州、北海、贵港、合浦、玉林、博白、陆川、桂平,以及桂北的三江、融水等地;次要聚居地在桂东北的桂林、临桂、荔浦、蒙山、龙胜,桂东的梧州、藤县、苍梧,桂西南的崇左、扶绥、上思、防城港;分散居住地为桂西北的河池、百色两地区除凤山县外的所有县(市、区),其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最多,约3.5万多人(钟文典《广西客家》)。
宜州属于广西客家分散居住地,客家人口仅约万余人。宜州客家主要分布情况是庆远镇的龙塘、沙岭、文昌、东屏4个社区,而又以龙塘、沙岭两社区为最,人口近5000人,为宜州客家之半,凌、谢两姓为大姓;怀远镇的怀远社区和谭村、叶茂2个村委;洛西镇的洛西社区及妙调、六寨、枫木等村委会,而洛西以刘姓为大姓,妙调的邱、刘为大姓,亦有杨、江、李、张诸姓,六寨有邱、刘两姓,枫木村客家人较少且姓氏较杂;龙头乡龙头社区,三岔镇三岔社区,刘三姐乡龙降村等也有少数客家人,其中龙降村有1个自然村落为客家。庆远镇龙塘、沙岭的谢姓客家,其先人从广东揭阳入广西之贵县,后由贵县迁徙宜州,凌姓则多从玉林、陆川迁至宜州;怀远客家多是清末或民国初年广东、江西、福建、湖南等地来的客家商人,怀远有粤东会馆、湖南会馆以及江西岭(江西商人购买为居住、经商的土岭坡地);洛西街刘姓多是从贵县、桂平等地迁来的客家小生意人和手艺工匠,妙调桥头村邱姓先人则是由广东惠州迁至广西宾阳再武宣再宜州,妙调的村尾村、六寨的岭脚村邱姓则来自贵县、桂平等地;龙头乡的客家与拉仁、永顺、三只羊的客家大多由广东迁入(拉仁、永顺、三只羊原为宜山县辖,与龙头乡连片,1955年冬划归都安县辖)。
说明,在桂北、桂西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对“客”、“客人”甚至“客家”是另有所指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客家人(钟文典《广西客家》)。宜州市德胜镇的德胜社区以及赛平、榄树、地罗、加隆、上平、磨甲等村委会,怀远镇的谭村、李家寨、罗山、北斗等村委会,庆远镇的矮山、洛崖、太平等村委会,有相当多说“百姓话”的人自称为讲“客”,他称为“百姓话”,其实他们不属于客家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