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一想到贵州,想到的就是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各民族服饰文化,可以说是贵州最耀目的名片和最美丽的传奇。”近日,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大讲坛”系列知识讲座上,该馆馆长助理、副研究馆员田军主讲了《服饰之密—对贵州民族服饰历史遗风的解读》。
他在讲座中说,贵州的各民族服饰,一方面保存了众多古老的服饰样式,另一方面,这些服饰上的刺绣和配饰,记录了本民族的历史、图腾崇拜、传说故事、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等,与民族文化习俗息息相关。田军说“服饰,是有灵魂的物象,倾诉着特殊的密语。”
十六种古装样式的遗存
“由于贵州开发较晚,所以保留了原始的文化生态。体现在少数民族服饰上,各类传统样式在今天仍然随处可见,并没有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淘汰。”正,田军说,少数民族服饰又被誉为“服饰发展史的活化石”。
新石器时代出现的“贯首衣”,商周“上衣下裳”的遗风,春秋战国的“深衣”特征,汉代的“长袍”造型,隋唐的“半臂”样式,宋代的“褙子”遗韵,明代的“云肩”款式,清代的“氅衣”样式等共十六种,田军一一用图文展示了它们在贵州少数民族服饰中的遗存。
《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当时五溪一带,苗、瑶妇女喜好五色衣,穿“横布两幅,穿中而贯首”的服装。历经数千年,“贯首衣”这一古老的服装形式,在贵州苗瑶等民族中仍然可见。
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连体服饰,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古代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唯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为了继承上代的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逢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先的法度。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田军介绍说。
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上衣下裳”样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服、礼服,且被用作祭服。威宁彝族毕摩的法衣上衣下裳连为一体,保留着春秋时期深衣的款式特征。
汉末两晋时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富家子弟不尊礼法,用华美的细绢仿下人穿着裤裙,这一标新立异的另类行为不被主流社会认可,是一种几乎被淹没的历史着装。“在这之前,男装着裙很常见,这一风俗在贵州延续了下来。,在梭嘎苗族男装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裙裤。”田军戏称,“穿裙并不是女性的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