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人名
爱沙尼亚全称爱沙尼亚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Estonia,爱沙尼亚语The Republic of Estonia,)。国土面积为4.52万平方公里。位于波罗的海东海岸,西北临里加湾、波罗的海和芬兰湾,东南同拉脱维亚接壤,东界俄罗斯。海岸线长3794公里。境内有1400个湖泊,最大的为楚德湖(Lake Peipus),湖面积3500平方公里。派尔努河(Pärnu River)是境内最长的河流,全长144公里。境内地势低平,间有低矮丘陵,平均海拔50米。境内最高峰牧那马吉山(Suur Munamägi,意为“巨蛋山”)海拔也只有318米。截至2005年7月,人口为133.29万。爱沙尼亚人(属芬兰乌戈尔民族)约占总人口的68%,俄罗斯人26%,其余为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等。爱沙尼亚是世界宗教人口最少的国家之一,有宗教信仰的多是信仰基督教,其中约有14.8%的人口信奉路德教,13.92%东正教,0.49%天主教,等等。爱沙尼亚语为官方语言。
此地的史前先民是属于芬兰—乌戈尔人的爱沙尼亚族人。1030年,智者雅罗斯拉夫(Yaroslav I,978?~1054,)在爱沙尼亚建立了尤里耶夫城(今塔尔图)。12至13世纪形成爱沙尼亚民族。爱沙尼亚的现代国名“爱沙尼亚”的词源“爱斯提”(Eesti)来自古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称那些住在东斯堪的纳维亚的部族们为“爱斯提”(Esti)。1227年,渐被丹麦和日耳曼人的利窝尼亚骑士团征服,基督教因而进入。13世纪中叶,被德意志十字军征服,成为立窝尼亚的一部分。16世纪末,领土被瑞典、丹麦和波兰瓜分。17世纪中叶,瑞典占领全境。1700年,彼得大帝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与瑞典进行了长期的“北方战争”,打败瑞典,迫使瑞典签订《尼什塔特和约》,割占爱沙尼亚,爱沙尼亚遂并入俄国。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
1918年2月,爱沙尼亚全境被德军占领;同年11月29日,苏联红军解放爱沙尼亚部分领土后,在纳瓦市成立爱沙尼亚劳动公社(苏维埃共和国)。1919年1月公社被颠覆。同年5月爱沙尼亚宣告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该共和国于1920年2月2日同俄罗斯联邦在塔尔图签订苏爱条约,俄国“自愿地和永久地”放弃它对爱沙尼亚领土和人民的主权权利。1920年2月24日,爱宣布脱离苏维埃政权。1938年8月23日苏德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规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为苏联势力范围。同年9月,苏联和爱沙尼亚签订互助条约,规定爱沙尼亚向苏联提供军事基地,允许苏联驻军。1940年6月,苏联根据1939年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秘密协定出兵爱沙尼亚;7月21日,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8月6日加入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爱沙尼亚被德国占领了3年,成为德国东方省的一部分。1944年11月,苏联红军解放爱沙尼亚。1989年11月15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1940年爱沙尼亚加入苏联的宣言无效。1990年3月30日,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1991年8月20日,正式宣布独立;同年9月10日,加入欧安会;9月17日,加入联合国。2004年,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