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古豫章书院
古豫章书院,其旧址位于南昌市西湖区东书院街8号内。先后以理学祠、孝廉堂、书院等形式出现,是古代江西学术思想的传播、人才培养的著名官学机构。
素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称的南昌,自西汉初灌婴筑城至今的2200余年里,留下了极为厚实的人文历史。城中名胜古迹众多,不少街道依托古代书院而得名。东书院街得以命名,便是因街上有一座久负盛名的豫章书院。东书院街,位于市区中西部偏西南,东起系马桩街,西至象山南路,长304米,乾隆五十九年《南昌县志》载称豫章书院前横街,光绪年间改称东书院街。
豫章书院始建于南宋,和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和白鹭洲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大师曾在此讲学授课。
元代,豫章书院毁于战火。
明万历七年(1579),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先后重修,改祀宋、元、明诸儒,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
“豫章二十四先生”,即罗从彦(豫章)、陆九韶(梭山)、陆九龄(复斋)、陆九渊(象山)、李燔(文定)、黄灏(商伯)、张洽(元德)、吴澄(草庐)、吴与弼(康斋)、罗伦(一峰)、胡居仁(敬斋)、张元祯(东白)、欧阳德(南野)、邹守益(东廊)、罗洪先(念庵)、魏良弼(水洲)、舒芬(梓溪)、罗钦顺(整庵)、胡直(庐山)、罗汝芳(近溪)、王时槐(塘南)、邓以赞(定宇)、李材(见罗)、邓元锡(潜谷)。
“豫章二十四先生”都是江西省内的理学名家,蜚声在外。
清初,豫章书院得以恢复。经修复的豫章书院分为两部分,右侧为讲堂,左侧为理学名贤祠,屋舍20余间,规模较宋代有所扩充。康熙曾御书“章水文渊”4字赐予豫章书院,将其悬挂在书院的经堂上,并遴选13郡学士200余人,来书院聆听名儒讲学,书院一时名声大震。雍正曾赐银千两给书院作经费,地方官也纷纷捐钱办学,书院一度成为南昌士大夫读书会友的中心。豫章书院的教育质量很高。由于清朝的重视,豫章书院渐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大型书院之一。
当时,书院的山长(即校长)多系“退休”翰林,所聘讲席皆为科甲进士。乾隆下江南时,书院曾派学生去应召试,有2人列为一等,3人列为二等。江西传统采茶戏《方卿戏姑》中的状元方卿,据传曾在此读过书。及至晚清,受西学东渐观念的影响,1898年,朝廷明令停办书院。在全国“废科举、兴学堂”的改革声浪中,1902年,书院被改建为“江西省大学堂”,两年后改作“江西省高等学堂”,1909年改成“江西实业学堂”。
民国时期,“江西实业学堂”改为江西甲种工业学校,引进大量西方科学知识,将过去以国学为本的教育转变为中西合璧的教育。革命烈士方志敏青年时代在南昌求学时,是该校机械科的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大学在此创办工学院,内设电机、水利、矿冶、化工、机械和土木工程6个系,师资水平高,设备齐全,为办新学以来的鼎盛时期。在1952年至1953年全国院校调整中,江西大学工学院的6个系分别并入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中南矿冶学院等高校。“大跃进”时期,这里还办过洪都大学,1962年改为南昌市第十八中学,直至今天。关于古豫章书院的的遗迹,东书院街上立有一块石碑;十八中的校园文化墙上刻有对豫章书院的介绍。
东书院街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与社会名流。明代宰相严嵩(江西分宜人)在南昌建有一座府第,府第的后门便设在连着东书院街的友竹巷内。当时,为求高升而给严府送礼者络绎不绝,送礼者正是通过此巷进入严府“拜访”严嵩的,世人便将此巷称为高升巷。严家的后院因种满了友人赠送的名竹,又称为友竹巷。
清代的许振祎(江西奉新人)在东书院街居住过。他出身曾国藩幕府,写一手好文章,专为曾氏“襄军事、治宦书、起信稿、任书启”,深得曾的信赖。许振祎做过东河河道总督、广东巡抚,其府第后来成了东书院街上第四粮库所在地。上演过复辟闹剧的“辫帅”张勋(江西奉新人)曾是许振祎的门人,张勋的发迹是因许振祎的提携。张勋发迹后回来拜见恩师,许振祎不肯让他进门。直到张勋脱了官服,换上便服,自称门人求见才得以进去。1915年,张勋在东书院街上友竹花园建造了公馆。
谈到古豫章书院,绕不开豫章罗氏后人罗从彦。
豫章罗氏,是江西三大姓氏望族(即“豫章罗”“华林胡”“义门陈”)之一。始祖为罗珠,望出豫章郡,以豫章为堂号。,豫章书院以堂号命名。
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出生于南沙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有着作《中庸说》、《豫章文集》。一生淡泊名利,在坎坷的治学道路上独行。他于豫章书院讲学,深居简出,徒步治学。其刻苦求学又倾囊相授的精神使得豫章书院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豫章罗氏的繁衍和外迁,形成以江西豫章书院、黔东豫章书院、广东豫章书院、福建豫章书院四大豫章书院为主体的全国性书院体系。至今,福建、广东还完好保存了宁化豫章书院、广东豫章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