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柳条边

生活百科 2022-07-03 07:47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什么是柳条边?简单点说,就是柳条编织的城墙。

以山海关为坐标的关东、关外、关里等说法虽然不太流行了,可毕竟还没有远离人们的生活。因一道边墙而形成的边里、边外概念,则只留在了极少数人的记忆中,几乎成了纯粹的历史名词。这道边墙,就是曾经横亘在东北大地上的柳条边。

清朝建立后,清政府把东北地区看成“龙兴之地”,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盛产人参、皮毛、珍珠、鹿茸等物,是皇室和八旗贵族重要的财富来源,不许人自由采挖和猎取。为了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防止汉人和其他族人随意进入东北地区,清政府修筑了柳条边加以封禁。

柳条边又称“边墙”、“柳边”、“条子边”等。修筑方法是用土堆成高、宽各1米左右的土堤,堤上每隔1.70米左右种柳树3棵,树与树之间用绳子把柳条横向连结起来,称为“插柳结绳”,编织成一道柳树篱笆屏障。在土堤外还挖有深2.70米,宽3.70米左右的土壕,壕内引上水,以阻止行人随便通行。

走进历史的柳条边

柳条边有老边和新边之分。老边也称“盛京边墙”,南起辽宁丹东大东沟西南,北上经凤城、新宾等地,再向西北至开原威远堡,然后折向西南到山海关与长城相连,全长近1000公里。老边自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三年(1638年)开始修筑,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筑成。

康熙九年(1670年)至二十年(1681年),又修筑了从威远堡向东北经四平、梨树、公主岭、伊通、九台,直到舒兰法特的一段,称为“新边”。新边长约345公里,除了四平以南、威远堡以北的辽宁一段,绝大部分在吉林省境内。两条老边内的区域被称作边里,自大东沟到威远堡这道边墙以东和威远堡到山海关这道边墙以西,则分别被称作东边外和西边外。

根据各处的地理形势和交通状况,在柳条边上设有边门。其中老边有16座边门,新边有布尔图库(四平市东南)、赫尔苏(梨树县东)、伊通(长春市南)、法特哈(舒兰市西)4座边门。边门一般用砖石修建,门楼上为守门官署,楼下门洞为通道,两侧为驻兵营房和拘留犯禁人员的地方。各边门设防御(武将)、笔帖式(文官)各一员,俗称“文武二章京”,驻兵丁20至40人不等。兵丁职责是分班守护,关闭边门,稽查人员出入。往来行人必须持有关部门发的印票,从指定的边门验票出入,不得爬边越境,违禁者予以逮捕拘禁。在封禁区内偷采东珠、人参、蜂蜜,捕水獭的,根据情况处以鞭刑、杖刑、徒刑、流放直至绞监候(绞刑缓期执行)等刑罚。边门后来还成为收税和勒索财物的关卡,经过边门的车马都要纳税。

新边在4座边门之间另设28个边台作为行政管理机构。新边的头台是在舒兰市法特镇头台村的边头,法特哈门为二台。过松花江在九台市境内有三台、九台、饮马河台等9个边台。长春市南的小河台、邢家台等都是边台。每个边台设千总3员到4员,设台丁150至200名,由加入旗籍的汉人来充当,负责修补边墙和边壕,种地免征租税,俗称“边台人”,也叫“边耗子”。

有封禁就有反封禁。自康熙年间,已有大量的人口私自进入东北地区。到乾隆初年,柳条边多已形同虚设。乾隆时曾三令五申封禁令,但出边的人越来越多。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清政府不得不对东北开禁,大批山东、河北等地的贫苦百姓通过陆路和海路闯关东,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壮阔的移民潮,柳条边也完全废弃了,大多变为耕地。新边经历300多年的风雨侵蚀,虽然早已不见了当年风貌,但一些地方的遗迹还清晰可辨。

位于舒兰市法特镇头台村的边头现高3.5米,宽15米,长20米。九台市东湖镇内约7.5公里一段,堤高1米左右,堤北侧壕深4米多,底宽2.9米,上宽5.5米。伊通县黄岭乡和平村至保家村一段约5公里,边壕平均深3米,底宽2米,上口宽3米,土堤高近1米,宽约1.5米。公主岭市二十家子镇一段约有1公里长,壕深1.5米,底宽2米,上宽3米,土堤高1米,宽3米。梨树县孟家岭镇西由上三台到三家子约4.5公里一段,壕深1.5米,宽约2.5米。在伊通县黄岭乡和公主岭市怀德镇果园农场的边堤上,还可见到腐朽的柳树根须,树根粗者直径可达30至40厘米。

新边的4座边门都已逐渐废弃。其中保存较好的布尔图库边门位于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旧称布尔图库苏巴尔汗门,又名半拉山门。苏巴尔汗是满语塔的意思,因门的东南有座塔山而得名,乾隆时省略苏巴尔汗称布尔图库。布尔图库边门衙门在新中国成立时分给个人使用。1986年,四平市政府拨专款对此衙门进行了修复。现有兵丁房(堂屋)3间,耳房一间,门楼一间及围墙等建筑。

1987年10月,省人民政府公布布尔图库边门衙门遗址为第四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