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打湿龙的衣,四十二天干;晒了龙的衣,
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有一股静静流淌的文化清流,一直滋润着农村大地,那就是家喻户晓的谚语。它是由历代农民,通过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地发现,并且积累下来的经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就形成了别树一帜的民间文化。
谚语常用形象的语言,以及夸张的手法让人们耳熟能详,并且记忆犹深,时时刻刻指导着我们日常农业生产,渐渐的就成了我们神州大地上的一个文化瑰宝。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谚语“打湿龙的衣,四十二天干;晒了龙的衣,四十二天淹”,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所说的“龙”,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它能够兴风作雨,非常神奇。后来人们常用它来形容皇帝,称作他为“真龙天子”。
因为在扬州有个传说,乾隆皇帝在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了晒“龙衣”之说。这一天如果天晴的话,家家户户都要将衣物拿出来晒,为了讨个吉祥就称为晒“龙衣”,并且举办一些民俗活动。
这样就有了这个谚语“打湿龙的衣,四十二天干;晒了龙的衣,四十二天淹”的由来。这就是说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各家各户在晾晒衣服的时候,如果下雨,那么在以后的四十二天里,天气会干燥;如果天气晴朗,那么在以后的四十二天里,会经常下雨,甚至大雨滂沱淹了庄稼地。
到底这个谚语说的,准确还是不准确呢?只有我们通过观察和记录才能知道!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谚语都是有地域性的,所以要区别对待。谚语“打湿龙的衣,四十二天干;晒了龙的衣,四十二天淹”,就是在孝感农村地区广为流传的,是否在其他地方也适用,那就需要我们自己验证了。
比如在随州地区,也流传着“六月六日晒龙衣,打湿了龙的衣,干死了笼里鸡”,这个谚语的意思和上面的几乎大同小异,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还有广水地区的谚语“雨落六月六,田里烂谷萖”,也是同样的意思,就是如果在六月初六这天下雨,以后的日子会雨水充沛,田里的谷萖都被雨泡烂。
上面这些谚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六月初六这一天如果下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会干旱少雨;如果这一天晴朗,那么以后的日子雨水就会很多。
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共同验证一下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