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南距省会石家庄125公里,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汉建制,后唐立州,元设路,明易府,清为直隶总督署,至公元1968年两驻省会,近300年为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25个县(市、区),面积2.21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战略地位突出。保定是京师门户,曾“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历史上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清代八督之首,为冀北干城,都南屏翰。现为大北京经济圈中的两翼之一,北京主要卫星城。
特殊资源荟萃。现有15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千年药都誉天下,世界盛会喜迎宾”的安国药都;有“旅游名镇,购物天堂”的中国白沟等11 大特色区域经济。
体育健身名扬。保定被誉为“体育之城”“冠军摇篮”,先后涌现出郄恩庭、钱红、郭晶晶、庞伟等18位世界冠军,18位亚洲冠军,120多位全国冠军。群众体育活动和文化活动遍及全市,人口平均寿命高于全国人均寿命4.6岁。
保定还是中国纺织之乡,中国雕刻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肠衣之乡,中国戏曲之乡。
徐水狮舞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安国药王庙会(药市)
药王庙会是由药王庙香火会演变而来的,自有文字记载的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70年)始,庙会已传承了七百多年。明初,社会逐渐安定,医药学相应发展。药王庙声望日隆,始有“药不经祁州无药味”之说。药材交易规模日渐增大。据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药王庙内碑文记载,每年(清明节或寒食节)举办一次药材庙会,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已是“年年两会”(清明节和寒食节)。
定兴贤寓调
贤寓调是碰板调的变体,起源于光绪34年(公元1908年),产生于保定市定兴县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贤寓村。据传贤寓村产生贤寓调前曾有花会十几道,其中村北头有落子会,村东头有小车会、旱船会、南乐会等。村中有两个戏楼,也分东头北头,村两头的人就形成了竞争的状态。1908年春节落子会登台演出有故事情节的戏,有《借女吊孝》、《王定保借当》等,加上板胡、笛子、笙,很动听,有了戏的迹象,村东头也相继排演了《王定保借当》《打狗劝夫》等剧目登台演出。
此村又文风盛行,很多人能作曲谱,并自编自演、排节目,逐渐形成极具地方色彩的小剧种贤寓调,当地还获得了“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贤寓”之美称。
定州秧歌戏
定州秧歌戏又名定县大秧歌,主要流行于华北平原中西部,因发源地在保定定州而得名。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剧目上演,1952年正式成立了定县秧歌剧团。
横岐调
横岐调相传是明万历年间由河北中部大清河以南的刘姓逃荒者,流落至横岐村所授,后以村名命名为横岐调。横岐调根据时代的变迁,吸收时代精神,不断在剧目上推陈出新,排演出许多观众喜欢,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新剧目,好剧目。解放前排演有《农民泪》、《兄妹开荒》、《血泪仇》;国家颁布《婚姻法》时排演了《小女婿》、《刘巧儿》;抗美援朝时期演出《抗美援朝》;宣传义务兵役制时,上演了《李春源应征》;20世纪60年代又有《夺印》、《六号门》、《节振国》、《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剧目上演。
保定老调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保定老调剧目内容多是描写帝王将相、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剧目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改编流行在当地的木板大鼓的曲目,如《杨家将》、《呼家将》等;二是移植高腔的一些剧目,如《大战棋盘街》、《山海关》、《请清兵》等。保定老调又移植了不少丝弦、河北梆子等兄弟剧种的剧目。
哈哈腔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地区。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清代嘉庆年间北京钞本《杂曲二十九种》所收《游寺》(《西厢记》中的一段)和北京“百本张”钞本中均有该曲。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
易县摆字龙灯
摆字龙灯因龙体内置灯,并可用龙体摆出各种字形而得名,又因龙体分节而有“节龙”或“段龙”的别名。摆字龙灯产生的年代无文字可考。
据传,摆字龙灯原是清朝乾隆年间成立泰陵衙门时由承德避暑山庄带来的,距今已有二百八十余年的历史。当时是整龙,为纪念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而断成十三节,节节断开且用细绳和三个竹环紧紧相连。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初年,摆字龙灯是西陵守陵衙门拜年时的表演,舞龙者均为守陵人员。摆字龙灯也时常进皇宫表演,并多次受过皇封,慈禧太后曾赏赐龙衣两套、红蜡烛三箱。
20世纪20年代以后,清西陵守陵机构瓦解,守陵人员转为农民,摆字龙灯才真正成为表达农民意愿的舞种。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是流行于高阳县域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手工技艺,该技艺始于明末,兴于晚清,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纺织史和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高阳民间染织业经历了明朝末年的初创期,清朝末代和民国初年的兴盛期,日伪统治时的衰落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转型期,历经数代兴衰叠替,曲折坎坷,表现了民族手工业顽强的生命力和高阳人民的聪明才智。
定瓷传统烧制技艺
定瓷传统烧制工艺极其复杂,从当地掘取石英、长石、黏土等原料,按一定配比加工成泥料,经陈腐后方可进行拉坯成型操作。宋代辘轳车拉坯由两人合作,修坯后由刻花手进行刻划装饰。用浸入法施釉并进行芒口处理的器坯即可入窑烧制。定窑最早用覆烧法烧制瓷器,是陶瓷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