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丧葬习俗 人死后口里含东西
在中国古代有在人死后嘴含东西的习俗,不只是古代人死后嘴里边要含着东西,一直到近代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全部推行火化的时候,农村老人去世也是要嘴里含东西的。了,也不只是嘴里含东西,包括手里要拿着东西,脚底下要踩着东西,这是为什么呢?
人死后口里含着东西叫做“口含”或“压舌”,我国一种古老的丧葬风俗习惯,至今亦有沿袭。入殓时,一般要给死者口里含一种比较贵重如珠玉的物品,条件差的则用硬币替代。就现在的发现,口含的意义,一是代表食物,比如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玉雕袖珍牛,羊,狗,猪,鸡等,其意思就是人要启程远去,不能空腹和饿着上路,嘴里叼着铜钱,吃买随你心意。
二是含蝉,这类出土较多,以战汉为最多,主要是取蝉破土重生的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中载“蝉,脱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蝉自幼虫从地下钻出以后,经过蜕壳长为成虫而飞向天空,出淤泥而不染,“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表达了生者希望死者的灵魂如蝉蜕而升天的美好祝愿。蝉身小巧玲珑,美玉制成蝉形既后便于含放在口中,又寄托了生者的哀思和祝愿,非常具有审美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到了唐宋后,口中所含物品就复杂了,有钱状物,有金,银,玉,翠等物。如明清后,物品的象征意义弱化,主要是贵重物品。还有些特殊地方,特殊物品,比如云南,是一种小翠瓶,有盖,大概是魂瓶,保存死者一口阳气的意思。
嘴里含东西的真实案例,考古界的发现给出了史实真相。比如民国时期孙殿英盗慈禧太后的墓时,就曾在她的嘴里撬出了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据说是漆黑的夜晚,百米之外都能看到其发出的绿光。也有传言说慈禧的身子不腐就靠它。可惜的是慈禧墓被孙殿英盗了之后,这颗夜明珠也不翼而飞,为了取它,慈禧的嘴都被刀子直接划破。
实际上人死后往嘴里塞东西,除迷信外,还有实际用途。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贵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守孝道,三从四德之类皆为需要遵守的礼仪。正所谓逝者为大,丧葬习俗由来已久。
在“入土为安”之前,按照习俗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比如要停尸三天或者七天,在脸上要盖上白布等等。除此之外,人死后还会在嘴里塞东西,叫做“压舌”。
《公羊传》记载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
也就是说,“压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压舌”这一习俗不分身份贵贱,只是嘴里含的东西有别而已。王侯将相多以玉器和金器为主,也有珍珠,夜明珠之类的宝贝。普通百姓则是用铜钱和小件的银器,也有直接含大米的。
身份不同,在死后的叫法也很有讲究,天子去世叫驾崩,有爵位的人去世叫薨,大夫去世叫卒,幼儿死去叫夭折,普通人去世叫死亡。
而纵观历史,皇帝口中所含之物也实在令人称奇。一代女皇武则天在死后,嘴里塞的是木头。武则天登基之后,针对异己毫不手软,杀了很多人,而且在犯人被行刑的时候,嘴里被塞上木头,这就让犯人不仅没机会说话,死后到了阎王殿,也不能嚼舌根子。
但武则天死后,自己嘴里也被塞上了木头,是在为自己所犯下的杀戮之罪祈求原谅吧。
而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在死后则是在嘴里含了一只“活玉蝉”,寓意为重生。
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在死后嘴里含的却是价值8亿元的夜明珠,据说有防腐的功效。
在封建社会中,古人受到封建礼仪的禁锢,加上封建迷信的思想作祟。对于“压舌”这一习俗,主要有四种认识。
第一种是认为用物件压住舌头,可以防止死者在阎罗殿少说话,以免祸从口出,这是从安全角度出发的。
第二种是认为“压舌”有防止尸体不腐败的作用,特别是口中含玉,比如乾隆皇帝就含的是玉蝉。
第三种是认为“压舌”可以防止尸变,以免死者变成僵尸为祸人间。而只要在下葬的时候往死去的人嘴里放点东西就能够杜绝这种现象,正所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第四种是认为“压舌”可以让死者在一个世界中不忍饥挨饿,亲人给死者嘴里放些食物,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
以上四种都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但其实“压舌”不仅仅只有这些传统习俗中的思想,还有更为实用的方面。
众所周知,人死后心脏会停止跳动,血压消失,血液开始凝结,皮肤开始变色,身体各个细胞开始成批量死亡,腹内胀气,面部容貌会发生重大变化,最明显的是脸部肌肉会产生塌陷、变形的状况。
这种脸部变形是很吓人的,如果不加以处理,会给前来吊唁的人产生不适心里。所以在死者嘴里塞东西主要有两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缓解死者面容下榻凹陷,让死者在入土前,面部可以维持原来的形态,也为入殓师化妆提供了方便。
第二个作用是可以阻碍死者腹中的气体向外散出,在嘴里塞满东西之后,喉咙被堵住,腹中的不适气体就不能轻易释放出来,避免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