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大安古镇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平南县大安镇,这座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古镇,究竟蕴涵着什么样的魅力?
粤曲孕育大师的乡音
大安粤剧
大安是出粤曲大师的地方。蒋瑞麟、潘楚华、马德强……当年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是任何一个粤曲迷都耳熟能详的。1956年,在《闹八音》的基础上整理改名的《普天同庆》进京汇报演出,标志着大安粤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20世纪90年代中期,文化部为大安的粤曲节发来贺电,著名粤曲表演艺术家红线女送来了“愿粤曲唱出时代之声”的题词。2002年8月,大安被广西文化厅定为“粤曲之乡”,牛哥戏系列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
大安粤曲孕育的最早的名人是1911年出生的著名小武生蒋瑞麟,他艺名穷鬼日、半边玉、蒋玉郎,在20世纪20至40年代粤剧名伶辈出的鼎盛时期,就已经是一颗耀眼的新星,并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全才小武”的美誉。20世纪90年代闻名两广、风靡港澳的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潘楚华和著名粤剧演员马德强也是在大安镇出生的。
大安民间粤曲艺术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末年,大安的粤曲爱好者便成立了“以成音乐社”,民国初年成立“逸闲音乐社”,1936年又成立了“群仙山房音乐社”,其后以这3个音乐社为基础,成立了粤剧社以成剧社、庆群剧社、乐群剧社。1954年初,上述剧社合并为大安粤剧团,演出了许多传统和自编的剧目。
“文革”期间剧团解散,1977年重组,演唱活动频繁。1985年,该团又化整为零,分为多个曲艺社,延续至今。他们的粤曲演唱,常常吸引数以千计的周边群众前来观看。20世纪80年代,大安的周末曲艺演唱是广西最著名的群众文艺活动之一,每逢周末,老少登场,几乎人人是演员,人人是观众,文化部领导及《人民文学》主编曾亲临参观指导。1994年和1995年的大安粤曲节,吸引了广西区内外大批粤曲爱好者和两广粤曲名家李自强、林红、潘楚华、马德强等前来登台献艺。
现在大安的不少村屯都有曲艺社,并在乡村巡回演出。据统计,目前全镇有曲艺社10多个,由喜爱粤曲的群众自发组织,自筹资金,自备乐器,有相对固定的场所,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自娱自乐活动。有时社与社之间也互相切磋,联合或各自选点,在节日期间举办街头演唱活动,城区新声曲艺社、乐群曲艺社等多个曲艺社还时常出访玉林、北流、贵港、桂平、苍梧、梧州等地,与当地粤曲界进行交流。1995年3月10日,新声曲艺社成立十周年之际,南宁、玉林、贵港、桂平、苍梧等曲艺社的100多名新老艺人云集大安,唱响了大安粤曲发展的最强音。
牛哥戏民间艺术商业化运作的典范
牛歌戏是现存最古老的民间小戏剧种之一。由于舞台美术要求较低,在晒场、草坪或室内围个圆圈,挂张布幕,放一桌两椅,就可演唱了,牛歌戏在桂东南农村地区流传极广,非常受农民欢迎。
平南牛歌戏是平南人民生产和生活的体现。平南人民经过长年累月的演唱、演绎,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牛歌曲调。它古朴优雅,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唱词独特,四句一组,平仄分明,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领域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大安的牛哥戏(本地茶剧)解放后较为活跃,20世纪为全盛时期。那时几乎村村都有角色齐全的牛哥戏演出队伍,其中尤以动界、燕岭、罗明等村的牛哥戏最为出名。农闲和节日期间,表演队在本村或应邀到外地演出,以传统节目为主,个别演出队伍有较强的编剧能力,常常自编节目演出。
牛哥戏在大安、在平南之所以深入人心,至今欣欣向荣。
春游本土的狂欢节
大安的春游活动,通常在春节期间的年初三到年初八前后举行。这项群众活动,脱胎于大安镇开埠以来至1950年止当地居民过年时游神祈福的风俗,是大安本土的“狂欢节”。
春游活动开始时,各支队伍依次沿镇上主要街道游行并巡城一周,人多时,数支春游队伍总长达2000米以上。每队行进百米左右均鸣炮三响,以壮声威,各自又以两面大锣开道,紧随其后的是五彩大旗、醒狮、舞龙,还有彩旗、铜鼓、儿童花环、八音、化妆表演和粤乐方队、车载戏剧各种造型以及三十组以上的台饰。但见一米见方的桌面上,摆放着来自各家各户的精美盆景、奇花异卉,还有巧手捏制的米、面造型的龙凤、鸟兽、鱼虫、禽畜、果等,栩栩如生,琳琅满目。人们都穿着节日盛装参加游行,从上午十时开始到下午四五时结束,历时半天左右。春游活动是大安民间文艺浓墨重彩的一笔,吸引着本镇和邻近乡镇数万群众扶老携幼夹道观看。
消防节近两个世纪的群众凝聚力
大安消防节是全国惟一由乡镇举办的民间消防节,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均曾作过报道。屈指一算,它的历史已经有173年了。
大安消防节起源于1836年的一场火灾。当时一场大火把某街道烧成了一片废墟,从此大安就有了民间自发成立的义务消防组织,由居民募捐购置消防水柜,装配水枪、火钩、消防桶等,在原有各曲艺社的基础上,组建了几大消防队,并制定了消防公约,镇上居民每年都自发组织进行消防演练。
1916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大安居民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消防演练活动,当时各消防队首尾相接,加入醒狮、粤乐表演助兴,巡行了镇上几条主街道之后,才经粤东会馆前的白沙江向那开阔的演练场地进发。演练时,消防队员万众一心,各司其职,但见条条水柱上下翻飞,忽而高射,忽而斗远,一堆堆熊熊大火瞬间灰飞烟灭。当晚,各街消防队举办会餐和粤曲演唱活动,以尽余兴。自此之后,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日就约定俗成地成为大安的传统消防节。
解放后,演练的方式与内容不断改进,镇上居民也形成了良好的消防传统。如今,当地政府成立了消防工作委员会,组建了22个义务消防队。平时各街道还设立有消防监督岗,经常对防火情况进行检查,邻里之间互相监督,发生火患则鸣锣为号,人人都自觉投到灭火队伍中去。现在全镇10条街道设有消防男队,三大联街设有消防女队,共有义务消防员8000多人,人力灭火机12台,机动泵17台。
大安的消防活动可以说是我国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动员最广的乡镇消防活动。现在镇上还保留着清末民初时期各类消防水柜等消防器具。正是这个消防节,在近两个世纪的岁月中,把大安人的力量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
一声声粤曲,一句句牛哥,一阵阵欢歌,一片片水声,像春风一般在大安这片古老而又现代的天空上飘荡,年年岁岁,焕发着前世今生的生命光芒。大安,这座隐藏在民间历史里的古老城镇,像粤曲的悠长一样,向每一个安扎在此或路过者展示着她的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