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连城新泉杨家坊大宗祠

生活百科 2022-07-03 07:47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杨家坊杨氏大宗祠,属杨氏九二郎公祠,位于连城县新泉镇乐江、乐联村两村正中,始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距今有近700年历史,原为住房,明崇祯三年(1630年)改为祠堂,1810年重新修建,现为连城县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60年代被当地政府用作粮站,后来改为小学。几次有人想把它拆除,但由于当时村中老人和当时学校负责人认为,这个祠堂还有利用价值,因而侥幸保存至今。

据《杨家坊地方志》载,1929年6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打龙岩后,回师新泉休整一个星期。6月13日上午,朱德军长带领红四军将士第一次到杨家坊,在杨氏九二郎公祠左前方搭台召开群众大会,在大会上号召工农大众联合起来打土豪,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建立工农武装闹革命。朱军长浑厚、雄壮有力的声音传至大墓塘、上坊街。

会后,朱德军长代表红四军到大水坑向富豪筹款充军饷,因数额大,银元用大秤称。此后,朱军长又先后两次到杨家坊九二郎公祠召开群众大会,发动群众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朱德军长三进杨家坊发动群众闹革命活动已载入当地史册。

1929年6月16日,连南十三乡联合在岭下罗家祠集结开会。受中国工农红军和朱德军长影响,当地进步人士李云贵在会上宣布,连南十三乡举行工农武装暴动,杨氏大宗祠是十三乡工农武装暴动队的指挥部,后以杨家坊为中心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烧契据、开仓分粮等工作。杨家坊杨氏家庙即成为当地载入史册的红色大宗祠。

20世纪60年代,杨氏家庙被当地政府用作粮站,1976—1997年,改为乐江学校、乐江小学礼堂。至1998年,乐江学校将杨氏家庙归还杨氏裔孙后,进行全面修缮,成为杨家坊及周边杨氏后裔集族议事的场所,也是闽西及省内外杨氏裔孙追宗认祖的联谊之处。2002年3月6日,列为连城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乐江、乐联两村文化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

杨家坊杨氏家庙建筑座西北向东南,东20米至村中南北向大道,南至杨氏九三郎公祠,西50米至大水圳,北40米至大水圳,砖木结构、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总占地面积约6400平方米,大厅进深22米,宽16米,上厅高6.6米、下厅高5.6米,建筑面积352平方米;大门前雨坪600多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门廊、下厅、天井、上厅。上下厅以左右廊相连,门廊以两根圆石柱承托雕花斗拱重檐牌楼,牌楼正中悬挂“杨氏家庙”大牌匾,门前左右石狮一对,上下厅沿天井各一对圆石柱相对,硬山墙,三合土地面,保存完好。

杨氏大宗祠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汲取了北京许多宫殿建筑的技法,巍峨壮观、气势恢弘,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配以壁画,展现了明清建筑风貌。

杨家坊杨氏家庙现还保存一扇大门,大门由2根大石柱支撑,显得宽阔,15米宽的屏扇可拆开在天井中平放,供大型庆典或打大醮时使用。宗祠正中30余平方的大天井,通风采光良好,热天不觉闷热,雨天不觉潮湿,更令人称奇的是宗祠内从未见过蜘蛛结网。

宗祠内耸立的6根石柱特别引入注目,传说石柱是从上杭县运来,到矶头后,再用大木船运到杨家坊,当时如何请人将这几根大石柱立起来一直是个谜。柱上刻有三幅对联,相传为清朝道光年间杨姓举人杨宾公所书,字体雄浑有力。有一联为“跡自镛州发,家从石壁来”(镛州为今福建将乐,石壁系宁化石壁),表明连城杨姓人家是因为战乱从将乐迁到连城的,期间杨氏的先人曾在宁化石壁居住过。

杨氏大宗祠历经近700多年的风霜雨雪,虽有历代裔孙多次维修,但因年代久远、老态龙钟、状况百出一是上厅右侧砖墙地基下沉、墙体外倾严重、濒临垮塌;2012年,裔孙合力筹资在紧靠上厅砖墙外侧之处,无奈建一与古建筑风格格格不入的长8.5米、宽4.7米、高4.0米,面积4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议事室,以挡住行将倒塌的墙体。二是大门上方的重檐牌楼构件和宗祠内的大梁、川梁、桁条、屋角老化腐烂严重。亟待大量资金维修。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