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兴宁杯花舞
杯花舞是一种经过改编的传统舞蹈艺术,属于道教舞蹈。已有数百年多年历史。是兴宁民间舞蹈艺术的奇葩,久演不衰,常演常新,颇具岭东齐昌风情,风靡海内外。
2008年12月,兴宁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杯花舞之乡”。属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舞蹈起源
“杯花”原是清代在兴宁流行的道教中的法事舞蹈,道士在表演时是用五句板说唱的竹板进行拍的。100多年前,道士朱官祥对杯花舞进行改革,以兴宁产的白色瓷质“伯公杯”代替竹板,使节奏更多样,声音更清脆,富有技巧性,成为独特的道教舞蹈的道具,一直沿用至今。
舞蹈道具
兴宁杯花舞所用的瓷杯,杯口直径二寸,杯底直径九分,高二寸。使用时,两杯口相扣,拇指托住下杯底,中指弯曲顶在上杯内,食指和无名指分别夹按在上杯的两侧,将上杯沿斜压在下杯口内,可以上下翻腕并两杯相击。
历久弥新
“杯花舞”自改革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创新的脚步。在歌词方面,建国后起初以青年男女的劳动和爱情生活为主题,改编后的《明月照山乡》则反映兴宁人民欢乐生活为内容;舞曲方面情绪更为热烈,旋律更为欢快;在道具方面则对“伯公杯”进行了改革,在“伯公杯”底部留一个小孔,用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表演时杯子不会掉下来,使杯花舞更富有技巧性,表演更加灵活;在舞蹈动作方面更是用流畅的舞步,巧妙的构图,多变的节奏,大胆的创意,给人予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改编后的舞蹈屡次获得荣誉,其中1983年舞蹈《明月照山乡》获广东省业余舞蹈评比二等奖和梅县地区一等奖,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向海外播出,舞蹈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和《中国舞蹈志•广东卷》。2005年,舞蹈《杯花声声》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民间艺术汇演中荣获金奖,并在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比赛中获得金奖。
杯花舞已经走出围龙,走向世界,曾多次去深圳、广州、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演出,受到好评如潮。一些港澳台同胞和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回来的华侨观看杯花舞时,也都备感新切和新鲜。
如今,兴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宝贵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在全市28个镇的学校、农村间推广和排练杯花舞,常年活跃在校园、社区和农村中,深受广大中老年人和青少年的喜爱,使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