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兜的民俗文化

生活百科 2022-07-03 07:48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肚兜,古称兜肚,又称“抹胸”,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 肚兜的面上常有图案,有印花有绣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蓝印花布,图案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

先来说一下它的起源,肚兜起源极具中国特色,有多个传说。一说为女娲伏羲兄妹创造用来遮羞,另一说起于汉时,独女怕鲁汉欺凌,以布缠胸,后渐成型。各类说法都有创意,不过根据文字记载,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就可能是后来的肚兜。,这里的肚兜在形状上跟我们后世见到的肯定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一点从它的叫法上就很容易证实,比如先秦时,称之为膺,汉称之为“抱腹”,也由此可见肚兜早先注重遮掩上部,后来侧重了下部。

再来说一说肚兜里的民俗。,肚兜在婚礼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客家人的婚俗中,出嫁时,新娘肚兜内藏满各种宝贝,每一种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内有历书一本,桔饼两个,冰糖一包,小镜一面,洋银一圆,及铜、银各一个。历书是取押煞之意,桔饼则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镜代表光明,铜取同心,洋银即团圆之意。

是肚兜贯穿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含有寓意,而这正是最能体现肚兜里的民俗文化的地方。穿戴肚兜风俗在南方已比较少见,但在西北地区却比较普遍。在山西的大部分地方不论庄稼汉、妇女们,还是娃娃们,一年四季祖祖辈辈都离不开兜肚,孩子呱呱坠地,母亲准备的第一件衣服,就是红布兜肚,人们通过肚兜上的刺绣图案,来表达自己对晚辈、亲人的祝福。小孩肚兜上绣有虎头像、“五毒”图案,大人以此寄托孩子健康成长。新婚夫妇肚兜上绣有鸳鸯戏水,象征夫妻恩爱。在西府大荔、合阳地区,肚兜呈葫芦状,葫芦、南瓜曾是农耕先民的主食之一,加之多籽,象征多子多福。

历史

关于肚兜,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肚兜”。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抹胸肚”。《清稗类钞》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

肚兜的面上常有图案,有印花有绣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蓝印花布,图案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绣花肚兜较为常见,刺绣的主题纹样多是中国民间传说或一些民俗讲究。如刘海戏金蟾、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莲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虫,大多是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

小孩肚兜的外面用料多为红布,成人多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由于肚兜是妇女每天穿着的内衣,时常需要换洗,除了考虑材质、款式的舒适性,必须做得牢固,在织绣工艺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脱落。以目前保存的实物来看,肚兜的布料以丝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颜色大多一致,颜色有白、红、粉红、蓝、浅蓝、浅绿、浅黄、黑等。基本上,肚兜的材质、用色与穿者的年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和地方习俗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联。

造型

肚兜形状像背心的前襟,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

肚兜的造型,各地不同,基本风格近似一个展开的折扇形(或近似菱形)。其做法是,先决定兜围、斜襟、腰角、口袋的尺寸,以墨笔将设计图样直接绘在布上。裁成的菱形布片长宽约三十公分,下端成圆弧型,将颈围的锐角剪去,再于两个尖端装上一对花扣,以便钩穿金银链条,或固定布带子,用以系在颈子上。左右两角则用细布带固定,并系于腰间。

习俗

在陕西在关中一带,肚兜往往伴随着人生礼仪。妇女有喜后,母亲和婆家要为快出世的娃娃缝制肚兜。端午节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肚兜儿。未过门的媳妇也会给未来的丈夫做肚兜。壮年人到了“过门坎”的年岁,也会换上新裹肚儿图个平安;老年人到了“过门坎”的忌年,闺女要为老人做裹肚儿,祷求长寿。不少地方人死后,净身后先给穿裹肚儿,再穿寿衣。

在山西的大部分地方不论庄稼汉、妇女们,还是娃娃们,一年四季祖祖辈辈都离不开兜肚肚。孩子呱呱坠地,母亲准备的第一件衣服,就是红布兜肚;自此以后外婆家、亲戚们年年生日要送兜肚肚;及至长大成人定了亲,媳妇也要送兜肚儿……年复一年,日子变了样,但兜肚的习惯却没走样。

“五毒肚兜”儿童的保护神

五毒肚兜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一般陕西关中地区常见的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常见的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肚兜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基本布局是形体最大的青蛙居中,四周绣有变化。不代、不同地区人们所说的五毒有一些区别。有三种说法比较常见一说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壁虎;另一说则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第三说是老虎、蝎子、蜈蚣、蛤蟆和蛇。把这些动物称为“五毒”,主要是一种民间思想观念,并不完全符合科学道理。按照科学观点,这些动物不都是有毒的。比如壁虎就没有毒性。蛤蟆略有毒性,但毒性不大。只是在古人心目中,它们都是高度危险的动物。

五毒图案的使用目的共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它们的凶恶面目驱逐各种邪气从而保护人,即辟邪。另一种是为了消灭它们,免得它们给人造成伤害。

民间服饰中儿童穿的肚兜,是母亲打扮孩子时精心缝制的 “五毒”图案,母亲借这些五颜六色、活灵活现的动物祝愿祈祷自己孩子平安活泼,免灾去疾。选择“五毒”装饰肚兜,寓意孩子可以受动物保护,集“五毒”之功于一身, 达到防御灾害和疾病的心理。在外国人看来,这肚兜只是一个带绳的长方形红布,它们能感受到的只是表面的色彩和用各色布卷制而成的动物,凸起缝订于红布之上的新奇工艺。而这红肚兜所凝结的深刻爱意和思想文化,不道破他们是永远也想象不出来的。再如民间剪纸中的大红剪纸,色彩鲜艳疏密有致,每一张剪纸都隐藏着一段典故和寓意

陕西农村儿童的肚兜形式很多,尤其是制作别致的“五毒肚兜”、流行非常广泛。每逢端阳前夕即蜂拥上市,各县城镇集市都有买卖。当地有这样的民俗∶舅舅在甥儿未成年前,每年要挑选一件称心的肚兜送结外甥,祝愿甥儿健康成长, “五毒肚兜”算是最常见的一种。所以“五毒肚兜”多年来已习惯地成为一种季节性商品生产,农村巧妇在每年春夏两季的空闲时间都要精工制作,积攒一些肚兜,四、五月间拿到县城乡镇集市上去卖。

“五毒”之谓据说是宋、明道家盛行的产物,古代民间要在五月五由道士画一符,上画五毒再各刺一针,后来发展为红纸印刷的五毒图,贴在屋中。民间在衣饰上绣五毒,也是同样的意思,通常也是在这天给孩子穿的。同样五毒饼也是这天吃的。所以端午还有“五毒日”的别名呢。明代吕种玉《言鲭》记载古代山东地区并不在端午节使用五毒符,而是在谷雨日“……绘五毒符,图蝎子、蜈蚣、蛇、虺(毒蛇)、蜂、蜮(蛤蟆)之状,各画一针刺。刊布家户,贴之以禳虫毒。”画面上用针刺毒虫,显然不是想利用它们来驱邪,而是为了杀死它们。

现状

肚兜是民间的传统内衣。近代由于社会的演变,西方机织品的引进,城市百姓改肚兜为衬衫、背心。但时至今天,偏僻地带尚有穿肚兜的遗习,不过只为幼儿制作,为成人所做的似乎不多见了。随着时代变化,神秘古老的肚兜成了新潮前卫的时尚,融进“服饰”之中,成为女人最得意的玩具。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