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肥遗:蝗虫

生活百科 2022-07-03 07:48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山海经》中的肥遗,既不是蛇也不是鸟,真正面目让人意想不到。

《山海经·西山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太华山,山崖陡峭像刀削而呈现四方形,高五千仞,宽十里,禽鸟野兽无法栖身。山中有一种蛇,名称是肥遗,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

《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鹌鹑鸟,是黄身子而红嘴巴,名称是肥遗,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麻疯病,还能杀死体内寄生虫。

《山海经·北山经》“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

浑夕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盛产铜和玉石。嚻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北流入大海。这里有一种长着一个头两个身子的蛇,名称是肥遗,在哪个国家出现那个国家就会发生大旱灾。

肥遗这种生物,在《山海经》中总共出现了三次,怪就怪在每次出现的形态都不一样。太华山的肥遗六足四翼,英山的肥遗像鹌鹑,浑夕山的肥遗一首两身。《山海经》虽说并非成书于一时,也并非成书于一人,对相同物种的描写差异如此之大,到底是为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头来逐一梳理。

“蛇”这个字在《山海经》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在这里并不是我们如今所见的蛇类动物,它泛指一切身体圆细而长、有鳞无爪的动物。也表示蜿蜒前行的一种动作,这是最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解决了“蛇”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再来看太华山的肥遗所处的居住环境。原文“鸟兽莫居”意思是禽鸟野兽无法栖身。既然鸟兽不能栖身,那什么才能栖身呢?这里就要用到做选择题时常用的排除法了。

在两界系统中,毫无疑问先选择动物界,动物界中按分类分为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节肢类。太华山既然是山那就排除鱼类,“鸟兽莫居”排除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那么现在剩下了唯一一个就是节肢类。在太华山对肥遗的描述中,我们先确定了肥遗是一种节肢类动物。继续往下看,“六足四翼”六足是重点,在节肢动物门中六足亚门是物种数量最大的一个类群,包括昆虫和数量较少的无翅节肢动物,原文明确交代“四翼”,可以进一步缩小范围,肥遗属于我们现在熟知的昆虫纲。昆虫纲的普遍特征是具有三对足,一般成虫还有二对翅膀。与文中的“六足四翼”完全符合,昆虫种类众多,到底是哪一种昆虫呢?不要着急,继续往下发掘。

英山所描述的肥遗,像鹌鹑鸟。但在上文中已经排除了鸟类,所以这里所描述的应当看做是肥遗的特征。其一便是能飞,能飞的昆虫很多,这只是普遍特征。其二肥遗是黄身子而红嘴巴。其三是有药用价值。这里列出了三个肥遗的特征,继续找下去好像也没有什么头绪。那么就从个方面来入手。太华山和英山写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大旱”,先前我们说过,古人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常常将某种现象的发生归咎于一个物种的出现。而实际上却恰恰相反,不是因为肥遗出现,才会天下大旱。而是天下大旱,肥遗才会出现。

所以最关键的问题来了。什么昆虫容易在干旱的时候出现。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蝗虫,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干旱的环境对蝗虫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现在我们认为蝗虫大概率就是《山海经》中的肥遗,我们还需要代入验证。太华山中描述的非鸟非兽,六足四翼,天下大旱完全符合。英山中描述的如鸟能飞,黄色身子,可以用药,也较为符合。蝗虫用于治疗脾虚少食或营养不良,急慢惊风,抽搐痉挛,百日咳,支气管哮喘,喘咳气急等等都有不错的疗效。浑夕山中一首两身这应该怎么理解呢?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当物体消失后,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 -0.4秒的时间,而蝗虫翅膀震动的频率大约每秒20多次,这就意味着肉眼观察蝗虫时,蝗虫的两个翅膀仿佛静止不动,从正面看过去就好像一个脑袋有着两个身体一样,生活在比较常见的就是汽车行进过程中,轮胎本来是转动的,有时候轮胎转动的速度在某一个区间里,看过去轮胎就好像静止不动一样。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一首两身”的现象。

想不到上古传说中的著名旱魃肥遗,竟然就是现今常见的昆虫蝗虫。所以说其实《山海经》里面的物种,大多都有迹可循,很多参照物需要用古人的眼光去看待,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