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砀山民间婚嫁习俗

生活百科 2022-07-03 07:48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砀山婚俗既有中国传统婚礼的影子,又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特点。

解放前,砀山人男婚女嫁多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举办婚礼前需经过说媒、过小柬、过大柬几道程序,即议婚、证婚等过渡性礼仪,其内容与《周礼》中纳采、问名、纳、纳征、请期的礼节基本一致,大致保持了中国传统婚礼的框架。现在这些礼节已简化,仅在一些偏远农村尚保留细致,但也不再那么规矩森严了。

每年九月到来年农忙前,是砀山人迎亲嫁女的最好时光。这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一些人家办喜事,到处都可碰到喜气洋洋的迎亲队伍,听见嘹亮动人的唢呐吹打声。

一般说来结婚的头一天下午,新郎官须到本家坟上去祭祖,即到祖坟所在地参拜先人,告诉祖宗本家又要娶妻增人,添丁进口,求其保佑香火兴旺,子孙繁盛。祷告时不必摆供上香,只须于坟前设一红布,双膝跪倒,烧点纸钱便可。去时要坐上轿子,由本家的哥哥带着。据说这是新郎官一生之中唯一一次坐轿子,现已改作步行或坐车了。这个仪式叫拜林。拜林虽不象婚礼那么隆重,但却必不可少,来回路上和磕头中间也要放鞭炮以示重要。

婚后第三天上午新娘子也要以家中新人的身份,在婆嫂带领下,去坟上“认祖”并“拜祖”,若不去则会遭人唾骂,死后不得入林。天快黑时,男方请的唢呐班就远远地进村了。

这个班子是很早就预定下的,当地人称“赁喇叭”。结婚请唢呐班如今在砀山依旧风行,因为唢呐很能增添喜庆气氛。你看,他们一路吹打着进来了,全村男女老少全部涌到村口看热闹,一时间人声鼎沸,鼓乐喧天,观者如堵。这一晚要吹许多戏,它们都是人民群众熟悉而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如果觉得不过瘾,亲戚朋友们还可以随心所欲地点戏,但这也难不倒唢呐手。年轻人喜欢流行歌曲,他们也能惟妙惟肖地吹上几曲。随同唢呐队来的还有一些戏曲演员、歌手、玩戏法变魔术者,其拿手戏是流行于当地的豫剧、泗州戏及现代歌曲。唢呐手与演员交替表演,一直要闹腾到第二天凌晨二点左右才结束,此时的热闹欢快可以看作是婚礼高潮的一个序幕。

第二天一大早男方就要带着唢呐队,抬着轿子迎新娘。一路上唢呐队高奏着《丰收歌》、《迎亲曲》、《大救驾》、《梨乡欢歌》等曲子,凡过村庄、桥、庙宇等处还要鸣三眼枪以驱邪,气氛极喜庆。

值得一提的是,砀山人迎亲时有个吉祥的风俗送喜鸡。

男方事先须备一只健壮的大红公鸡,用红布剪个套子套在公鸡的脖子上,由一位父母双全、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或小孩扛着随去迎亲。此鸡也称“长命鸡”,女方收到后不能留下,要另送一只红母鸡,脖子上也套上红布套,从此以后这两只鸡就将形影不离地生活在一起,不许任何人杀掉或卖掉。喜鸡礼俗显然有象征新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之意。

新娘登轿启程时也有讲究。嫂子要替新娘梳洗打扮,蒙上红头巾,当地叫“上头”,然后才“发嫁”。辞别父母时新娘往往百感交集,痛哭流涕,观者每每为之落泪。其弟弟或本家弟弟要拿着茶壶茶碗送行,一边送一边往地上洒水,一直送到村口,水也洒完为止。

新娘子一到,婚礼也就到了最高潮。轿子迎进,在唢呐、枪炮声中,男方一名女孩将一个用布包着的一个酒壶送给新娘,当地称送财见壶。然后由两名与新娘属相不相克的少女将新娘扶下轿,慢步走上铺在轿前的芦席,待走上第二张芦席时,遂将第一张芦席从新娘头上漫过,再铺在前面,如此循环往复,直到院中供桌前。下面就开始拜天地、拜父母、拜媒人、拜亲友、夫妻对拜,互换纪念品。

入洞房后,喝交杯酒。此时,新娘两旁各有一人向新娘头上撒红枣、花生、桂圆、栗子、麸皮等物,称撒帐。傍晚就寝前,要由男方一位嫂子端着一盏灯送进洞房,还要边走边唱“一进门黑盈盈,我给新人来送灯。金灯对银灯,瓦屋对楼棚。八仙桌子配斗椅,十八的大姐配学生。昨晚跟着爹娘睡,今晚陪伴大相公。明年生个状元郎,居家老小喜盈盈。状元爹,状元娘,我是状元他大娘..." 这个仪式叫送灯,嫂子代表全家人欢迎新人入门,并说一些吉利话。这盏灯也叫“长命灯”,通宵都要点着,象征新婚夫妇长命百岁,永结同心。之后是平辈闹新房,直到深夜方罢。

纵观砀山婚俗,尽管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整个模式还是与西周初年已成型的“六礼”制度大致相同,可见当地的婚礼活动还是具有很强的传统韵味的。,它又有许多地方特色,如拜林、喜鸡、送灯等。均是这一地方的特有风俗,颇为婚礼增添色彩。

,当地还有岳、秦不通婚、杨、潘不通婚的婚俗。岳是南宋朝的岳飞,秦是南宋朝的秦桧,指的是秦桧害死岳飞的故事;杨指的是北宋朝的杨家将,潘是指北宋朝的潘仁美,指的是奸臣潘仁美陷害杨家将的故事。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