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

生活百科 2022-07-03 07:48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在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广场的绿树鲜花中,一座标志性建筑巍然矗立,这就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这座为纪念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的23名苏联红军贝加尔湖方面军飞行员而修建的纪念塔,是当时苏军在东北各地所建纪念塔建筑中最高的一座。

纪念塔采用传统塔式造型,是一座花岗岩质地实心塔,由塔基、塔座、塔身三部分组成,通高27.75米。塔基为圆形,直径30米,塔座外延有4级台阶。塔身为正方形锥体,分为6层,逐层斜向缩小塔身南面的断面面积,锥体底层边长6米,顶层边长2米,塔身北面第三层嵌有苏联国徽图案、第六层嵌有苏联军徽图案,顶部放置了一架由长春东方铁工厂铸造的P-2轻型轰炸机模型,作向北方展翅飞行的姿态。

塔身底层四面均用中、苏两国文字镌刻铭文并饰以浮雕,塔身底层北面上方用中文刻有8个大字苏军烈士永垂不朽。

北面下方用俄文刻着为苏联的荣誉和胜利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南面上方刻着中苏友谊万古长青。

南面下方用俄文刻着这里埋葬着为苏联的荣誉和胜利,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后贝加尔湖方面军的飞行员。

塔身西侧用俄文阴刻英勇献身的14名苏联军官的姓名和军衔、等级;东侧用俄文阴刻苏联红军牺牲的9名准尉及军士的姓名和军衔等级。

简短的碑文铭刻着正义汇聚、捍卫和平的历史,清晰的印记昭示着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未来。

如今,矗立在人民广场中心的这座苏军烈士纪念塔已经成为了长春的一处景观,这座建筑也为长春城市近代建筑发展史画上了一个较为完美的句号。

建设时间1945年8月--11月

设计者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巴吉赤,是一位长期居住在哈尔滨的俄国移民。

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巴吉赤,1909年出生于海参崴,1923年随家人移居哈尔滨,1926年考入中俄工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曾参与哈尔滨马迭尔宾馆的设计工作。1938年,巴吉赤携全家移居长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51年,他担任哈尔滨市建筑工程设计院首席设计师,此后长期在哈尔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除了设计长春苏军烈士纪念塔之外,他还担任了哈尔滨、沈阳等地苏军烈士纪念塔的设计工作。

地理坐标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广场

文物等级吉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决战——以正义之名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呈现出空前有利的形势,德、日法西斯已日暮途穷。中国解放区战场继开展对侵华日军局部反攻后,又发起势如破竹的全面反攻。8月8日,苏联政府拒绝调停,发表对日作战宣言。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一战》声明,同日零时10分,150万苏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攻势,伪满傀儡政权土崩瓦解,结束了伪满洲国14年的统治。8月19日,苏联红军贝加尔军区加尔洛夫少将率领200人的苏军先遣队空降长春西部的大房身机场,长春日军随即缴械投降。

在苏联红军、东北抗日联军向日本军队进攻的,全国各解放区的武装力量也向日伪军发起猛烈反攻。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宣布无条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投降。9月5日,苏联远东方面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下令解散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其战俘被关押到了长春南岭兵营。为纪念对日作战中牺牲的战友,驻守东北各地的苏军陆续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修建了苏军烈士纪念塔。长春的纪念塔就选址在当时城市中心的广场。

1945年11月7日,驻长春苏军在这里举行了庆祝十月革命暨纪念塔竣工仪式庆典。

致敬——以胜利之名

回望苏联红军奔赴东北战场,与中国军民并肩战斗的,有一支特别番号的部队不容忘记,这就是苏联红军远东红旗军第88旅,即东北抗联教导旅。

1940年后,东北抗联进入了极端艰苦时期,为保存有生力量,抗联主力陆续进入苏联境内整训,建立南北两个野营。,以小部队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1942年7月,经东北抗联负责人与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员协商,决定将苏联境内东北抗联部队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称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步兵特别旅”,这是东北抗日战争历经10年之后保存下来的抗日力量,为我党争取东北、建立根据地、夺取全国胜利保留了宝贵火种。

苏联对日宣战前夕,290名抗联教导旅指战员组成20多支战前特遣队,秘密空降日本关东军占领区,进行战前侦察,将关东军的17个战略地堡及中苏边境上的三道边防线阵地情况全部摸清,汇报苏联空军,成为空袭目标。苏联政府对日宣战第二天,抗联教导旅先遣支队和潜伏东北境内的地下抗联小分队战士,承担了苏军随军翻译、向导、侦察人员等任务。

在抗联教导旅侦察员准确情报电讯信号引导下,苏联空军摧毁了日本关东军所有军事目标,关东军建立的东北防御系统顷刻瓦解。8月中旬,苏联远东军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下达了抗联教导旅行动命令,正式决定中国同志随苏军进军东北,收复东北。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抗联的任务由反攻作战转变为接收东北,在周保中、张寿篯(李兆麟)的带领下,东北抗联教导旅全体指战员分批返回东北,迅速占领了东北各战略要地12个中心点及57个战略要点,并在苏军配合下,发动群众,摧毁敌伪势力,扩建部队,维持社会秩序。抗联部队这些工作,对于保卫抗战胜利果实,迎接八路军、新四军挺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45年9月15日,苏联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从长春乘专机飞抵延安,曾克林和周保中随机到达,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杨家岭召开会议,听取了曾克林和周保中汇报东北的形势和苏军的态度,政治局当晚将情况电告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据此,中共中央最终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派遣10万八路军和2万干部立即出关抢占东北。9月18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正式成立。随后,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抗日联军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并于1946年1月改为东北民主联军。至此,东北抗日联军以14年的艰苦斗争,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铭记——以和平之名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74年前,面对法西斯的步步紧逼,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战争后期,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同中国军民一道对日作战,为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援。中苏人民在战斗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凝成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友谊,构筑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防线。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多年来,中俄两国始终恪守“四个相互坚定支持”共识,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政治互信,共同发展振兴,携手捍卫国际公平正义,为世界带来了更多的正能量。二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仍高悬在人类头上。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正是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