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唱的小炉匠 “锔锅锔碗锔大缸”
看过小说《林海雪原》的人都记得,土匪联络副官栾平,以“小炉匠”的公开身份,在山里山外东走西窜,收集情报、联络同伙。这种“小炉匠”在多年前东北是一行很常见的手艺人,人们又称为“锔锅锔碗、焊洋铁壶的”。因为他们在走街串巷时的吆喝就是“焊洋铁壶咧——修理白铁锅——锔锅锔碗锔大缸”。这些给我儿时记忆留下很深的烙印。
两个约二尺多高的扁箱子,里面装着打铁用的钳子,锤子、铁丝,锯子,用一根扁担挑起,装着小火炉,小铁礅、大铁锤和礁碳,开始走街窜巷,边走边吆喝““焊洋铁壶咧——修理白铁锅——锔锅锔碗锔大缸”。这样的情景已经逐渐消失,成为了老一辈人记忆中的情景。
八十年代前,东北人家的餐桌上,除夏秋季节短短的几个月里,能吃到应季的蔬菜,其他漫长的季节里都是土豆、白菜、大萝卜。为了保存好这些冬储菜,留一些新鲜的土豆、白菜外,大部分白菜、萝卜都要用大缸小罐腌渍起来保管,人们要靠这些度过北方特有的漫长冬季。 这样家家就都有一堆大缸、小缸、坛坛罐罐,难免发生磕磕碰碰。破了怎么办?以前没有什么黏合剂,瓷器打破后就得用铜铁制的锔子给巴起来。
那年代,谁家还没有个把破玩意儿等着修呢?老辈人勤俭持家都是这样过日子,虽说“破家值万贯”,但“一分钱掰成八瓣花”,更贴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何况人们手里的钱也不富裕,能省就省。
偶尔回想这些“锔锅锔碗锔大缸”的生活碎片。那悠远记忆仿佛历历在目。我小时候,街上常有修补破锅、破碗、漏水缸的手艺人,游走大街小巷。他们肩挑着悠悠的担子,担子一头还生着烧烙铁的小火炉,散发着原始的焦炭味道。艺人边走边吆喝着““焊洋铁壶咧——修理白铁锅——锔锅锔碗锔大缸”,那往往带有南方口音的吆喝声,悠长高亢,隔多老远都能听得到。经常会招引来一帮小孩跟在后边,孩子们有的两手举起,学着挑担子,有的学吆喝。当时这可是个吃香的行当,手艺人挑着担子满街转悠,只要在哪里落下了脚,很快就会招来手拿破铁锅、瓷碗、瓷盆、洋铁壶的主妇前来修补,父亲们费劲地扛出破裂的大水缸。一堆锅碗瓢盆、大缸小罐,看热闹的大人孩子围上一个场子。送上门的生意,让手艺人忙上大半天都难脱身。
常言道“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手艺人用竹片儿做成的弓子钻,一上一下地用横木杠推动拧成麻花绳子,在绳子的带动下,钻头便飞速地转动起来。真是“一物降一物”,坚硬的瓷碗、铁锅在钻头下碎末横飞,不一会儿,米粒大的小孔便钻了出来。手艺人又拿出特制的扁平形铁钉,穿在裂纹左右两侧的小孔里,用铁锤叮叮当当地小心凿平铁钉,在钉头部分抹上一点膏状的东西,这番折荡,破碗裂锅就修好了。盛上水,嘿!滴水不漏,还能用!这手艺确实有很高的技巧,在旁边看热闹也是一种乐趣。
对了!还忘了说小炉匠不但能“锔锅锔碗锔大缸、焊洋铁壶咧——修理白铁锅” 有些艺人还可以修补细瓷器,许多瓷器经过修补,有意无意的保护了许多文物呢。孩提时,我就经历过这样的事儿,姥姥家柜盖上有一对乾隆间的青花瓷瓶,当时人们也没把它当成宝贝。一天被舅舅不小心弄碎了,分成两片,脾气暴躁的舅舅不尽心的说“这破玩意扔掉算了”!刚巧锔锅锔碗锔大缸的手艺人路过这里,姥姥拿给他看能不能修了,手艺人是个有心的人,格外仔细地给修补好,并小心翼翼用特制的泥给装饰了一下。不仔细看,还真很难发现破绽,真是巧夺天工啊!谁料想,就是这起死回生的破花瓶,日后为姥姥家应燃眉之急解决了大问题,卖上个好价钱。几十年后舅舅还感叹“破庙里面藏圣人,有眼不识金镶玉”呀!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吆喝声消失了。想想也是,时代进入今天,人们都用上了新式不锈钢锅,块八毛钱一只饭碗已经不算什么了,四季蔬菜什么时候都有的买,有谁还愿意保留大缸小缸,坛坛罐罐。就不用“锔锅锔碗锔大缸”啦。这个手艺,好像和“修理雨伞打火机”“磨剪子锵菜刀”.......一同从老手艺七十二行中退出了历史舞台,濒临灭绝。渐渐成为一个个美丽的神话,只有留在人们记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