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圆明园名称的由来
圆明园是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用于打发空闲。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年间,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东面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年间,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年间,国力日衰,财力不足,道光皇帝宁愿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围猎,但仍对圆明三园有所改建。
圆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在抗战时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圆明园也受到某些破坏。历经战乱劫掠,现时仅存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亡清兴,定都北京。日理万机的康熙皇帝在一个公务闲暇的春日,来到郊外明神宗外祖父李伟别墅清华园残址,捧饮一口湖水,甘冽沁脾,顿觉爽怡,便将其原址重新改建为湖光潋滟、花木葱翠、殿阁金碧、步步有景、四季陶然的畅春园。取名畅春,自有春风得意之态。每年暖春及盛夏,他都来此“避喧听政”。
后来,他还分别为相继长大的各位王子藩邸赐园。而四子胤禛的藩邸赐园就造在畅春园北邻。这就是康熙御书园额,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诸朝一百五十年不断增修扩建的世界“万园之园”——圆明园。
为什么叫圆明园?康熙没做解释。他英明天子风采、为君治国之道以及疼爱子女的情怀,深深濡染着胤禛。
胤禛爱好佛学,就自号“圆明居士”。他继位后,年号雍正,自认为也像父亲那样“夙夜孜孜”勤于政事。三年后,大规模添建增修园内建筑,感到“万象毕呈,心神爽旷”,便对父亲赐园“圆明”二字作深入思量,才感到“意旨深远,殊未易窥”。就翻古书,忆所学,将二字拆开,逐意深思。悟出“圆”的精义达到儒家神妙境界,一个有才德之人行事立身就能做到既无过,又无不及;“明”的精义达到儒家神妙境界,一个知命通达的显贵之人就能时时处处洞悉万物,英明而有远见。再把二字合起,眼前一亮“圆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境界,还是一种帝王治国为君的理念。具体到自己来说,就是修业进德,就是感恩先人,就是施恩于民,就是福利百姓,也就是五行之说中四季的旺气。父亲用“圆明”二字命园,就是让我自勉身心,体会天意,不忘圣诲,含味咀嚼,培养精神,不求自安而图天下稳定,不为自乐而谋百姓康泰。必须践行圆明之德,以保卫江山社稷与人民福祉来报答父亲垂祐之恩。
雍正死后,乾隆继位。他敬佩父亲对爷爷赐题“圆明”二字的精辟阐释与深刻理解,也践行圆明之德,不求自安而图天下稳定,不为自乐而谋百姓康泰的为君理念,并认为这是爷爷为后人留下的一份功业,一种财产,应该发扬下去,“垂祐于无穷”。于是,圆明园也就在父亲增建的基础上,又大事扩建,巨丽奢华而达极盛。与之相伴,这个朝代高潮迭起,也达到盛世。
对“圆明”二字的理解,先后有雍正《御制圆明园记》和乾隆《御制圆明园后记》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