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上将:新中国海军之父

生活百科 2022-07-03 08:21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儒雅中透着豪爽,智慧里蕴藏着刀锋,一代开国元勋张爱萍上将于2003年走完了93年的生命历程,也许他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他钢铁搬的意志、纵情历史长河的雄伟英姿将永远定格在共和国青史中,垂范千秋。

作为革命主义战士,他心系祖国,英勇善战,在长达78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生死关头,还是身处逆境,对党和人民始终无限忠诚,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作为新中国海军之父,他坚持以人民军队为基础,招贤纳士,广罗人才,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及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从接管国民党海军机构、舰船开始,不到两年时间,就建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长期从事装备管理、型号论证、设计、试验测试等研究工作,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对地导弹、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和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心系祖国携枪从戎

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的张爱萍有着传奇的战斗生涯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8岁转入中国共产党,19岁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基层指挥员,23岁担任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24岁参加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45岁被授予上将军衔。

1930年,已是工农红军基层指挥员的他先后参加了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在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勇夺娄山关、大战老鸦山、保卫遵义城以及抢占白层渡口、金沙江堵敌、青石嘴痛歼敌骑兵等战役中,他率部英勇战斗,冲锋在前,多次担负军团前卫和后卫,为红军主力开道,掩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的安全。长征到达陕北后,为配合红军大部队东渡黄河抗日,他率部转战长城内外的榆林、靖边、定边、安边地区,纵横驰骋,屡建奇功,有效地牵制了敌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爱萍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组织沪杭宁地区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赴津浦路东开辟敌后根据地,仅用3个月就建立了包括5县16区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淮海、盐阜地区,接应江南新四军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在指挥盐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中,他运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样式,粉碎了2万余日、伪军的大“扫荡”。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率部转战在徐州以南的广大战场,连续作战,收复失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初期,张爱萍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

组建海军勇挑重担

渡江战役伊始,时任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的张爱萍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担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

1950年的春天,张爱萍下部队了解刚组建不久的海军建设情况。他亲自住到了停泊在南京下关码头的“威海”号军舰上,随舰出航训练。

战舰沿长江逆流而上,航行到了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张爱萍凭栏远眺,脑海里浮现出“去北军二里余,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的壮观场面。太妙了!他一转身对舰长吴建安说“来让我学学操舰,你来当保驾!”第一次学开船,张爱萍心里着实捏着把汗。他接过吴舰长手中的望远镜,坐在舰长椅上,在没有遮阳棚的驾驶台上“左舵”、“右舵”地喊了起来。

快到九江码头时,张爱萍在吴建安舰长的协助下,将船徐徐靠向码头。“左车停!”“左车停!”不断重复着吴建安的口令。当一股巨大的浪流从舰艉哗地翻腾上来时,他随着吴舰长大声重复口令“右车停!”紧接着“威海”烟囱吐出一股乌云,然后就稳稳当当地靠上了码头。

就这样,张爱萍以身作则,坚持以人民军队为基础,招贤纳士,广罗人才,团结教育原国民党海军人员,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及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从接管国民党海军机构、舰船开始,不到两年时间,就建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

1955年1月,他组织指挥了我军历史上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一举攻占一江山岛,大陈列岛不战而克,解放了浙东沿海全部敌占岛屿,给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图谋以沉重打击。后到总参谋部任职,负责军事行政、装备、军务等工作。他反对一切照搬外军的做法,主张从我军实际出发进行编制体制建设,注重建章立制工作,主持制订了《关于改变组织体制的决议(草案)》、《总参谋部工作制度及工作方法十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解放军的发展方向及组织编制》、《全军组织、装备八年规划》、《对改变我军陆军师编制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我军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研发导弹再立新功

1959年,已是上将的张爱萍先后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专委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委员,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面临严重困难的关键时刻,他深入全国各地的核工业单位调查研究,向中央建议集中全国力量,加速攻关,并呈报了《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为中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他长年奔波在大漠深处、深山僻壤,与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参试部队官兵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为解决核试验中的难题,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提出了许多关键的指导性意见。1966年6月6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他亲赴全国各地勘察、选址,为第二炮兵和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张爱萍惨遭迫害,被批斗、囚禁达6年之久,左腿致残。但他刚直不阿,正气凛然,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5年3月,他复出后任国防科委主任,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工作,提出“要尽快拿出武器装备上的‘杀手锏’来”,领导制订并组织实施了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计划,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的发射。

1977年,张爱萍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大力拨乱反正,全面整顿,很快恢复了正常工作秩序。他集中精力抓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创造性地建立了武器装备研制试验工作中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两条指挥线”制度。1980年5月,他成功地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

近30年来,他勤勤恳恳,强调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必须加强国防建设,走民富国强的路子。建议并组织领导了我军机械化集团军试点工作,加强了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并亲临现场组织指挥潜地导弹和地球同步卫星发射。他十分重视我军信息化建设,对“银河”巨型计算机、军用汉字系列微机等信息装备的研制给予极大支持。大力倡导“保军转民”工作,为秦山核电站等重大项目倾注了大量心血。

兢兢业业名留青史

1987年11月,退居二线的张爱萍仍十分关心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并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他的大量诗词、书法、摄影作品,艺术地记录了党史、军史重要事件及重大活动,对弘扬革命传统、振奋军心士气、陶冶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出访多国,积极开展军事外交和对外国防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军与世界各国军队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他积极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国防建设和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3年7月5日20时35分,张爱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