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生活百科 2022-07-03 08:21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科举是古代选拔人才所使用的考试制度,从隋文帝杨坚时代开始,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废止共实施了1300余年。

科举取士的办法

第一步,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录取的称为童生。这叫童试;每年举行一次。

第二步,童生参加省学政主持的院试选出秀才。中了秀才就可以在当地注入学籍名册,叫进学。秀才叫生员也叫相公。童试和院试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第三步乡试,秀才是每隔三年参加省里举行的乡试,考中的叫举人。中了举人就有资格任知县及府州县的学官,所以当了举人就称老爷了。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到第十名是亚元。

第四步会试,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各省举人参加在京城礼部参加的会试,考中的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第五步殿试,会试考中的贡士参加由皇帝和钦命大臣代理主持殿试。经殿试取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所谓三元及第,即是指的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

科举制度的演变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代科举特点科目繁多重诗词歌赋

唐代科举的一个非常显着特征就是进士科的崛起,并成为了士子出身人仕的首要途径。进士科考试在唐代趋向于以诗赋为主,不仅如此,应进士科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文卷,投献给当时达官贵人或文坛名人求得他们赏识推荐,以提高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种习尚称为行卷。

宋代科举特点轻视诗词重视实际能力

殿试策论因时间限制等原因,多数情况下文采一般。但它作为文学体裁,其中也不乏佳作。由于宋代文官政治的实行,大批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发言权,在文坛上也是左右风气的领袖人物。,宋代文人多为官僚、学者、文士的复合型人才,其知识结构远比汉唐广博宏大。

明清科举特点八股取士重文章格式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八股文的字数每多变化,明《四书》的题目规定要写二百字以上,《五经》的题目规定要写三百字以上。应试者为求胜出,往往愈写愈多,到了清康熙四十三年,始规定每篇八股文不能超过七百字,以后即奉为定则。仅就八股文的形式而言,其内容也自有一定之规。

姑且不论科举制度执行得是否彻底,科举制的发明,断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选拔的公正、公平。科举制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