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陕县安国寺
安国寺又名琉璃寺,位于河南省陕县城东70公里元上村。寺前有隋唐古道,道南有连昌河,这里绿树掩映,彩釉筒瓦,砖雕、石雕、木雕竞相比美,犹如一座雕刻艺术博物馆。
据《陕县县志》和寺内现存碑刻记载安国寺创建于隋朝末年,未竣工隋亡。“安国寺”意为安国定邦之意,是隋炀帝为镇压豫西一带农民起义所敕建,所以倍受隋朝及以后历代王朝的重视。
安国寺除了有它特定的政治意义外,其建筑物上的木雕、砖雕和石雕以及壁画,制作精美,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堪称艺术精华。
寺院座北向南,山门前有两尊狮子守护。 山门正上方是“安国禅寺”匾额,两侧保存完好的小鹿、仙鹤、麒麟砖雕,彰显出寺院的古朴沧桑。
安国寺北依瑞云山,南临连昌河,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现存明代建筑64间,是豫西所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山门前古道是我国古代由洛阳至长安的必经之地。
该寺历经各代统治者营建才形成的一组规模宏伟、气势浩大的古代建筑群。相传至清代寺院尚有僧众八十余人,良田数顷。上不交国粮,下不支民用,享有很大特权。
唐、宋、元、明、清均有增建、修葺。随着历史的变迁,古通道的废改,安国寺由盛到衰日逐荒凉。
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二殿、三殿、砖门楼、后大殿,建筑雕梁画栋华丽异常,古意盎然,尤其是后大殿之木雕精美绝伦,为豫西之冠。寺内还藏有碑碣以及唐代经幢(残)等文物。
寺院内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气势恢宏,其它建筑古色古香。分隔前后院落的火墙高约4米,是安国寺最为雄浑厚重的雕刻艺术建筑。火墙正中为门楼,门楼顶部是中空的楼阁,用于防火藏经。门侧镶有明隆庆四年(公元1571年)的《重修瑞云山下安国祥寺火墙记》。门楼内外沿及额头雕二龙戏珠等图案,门楣为五瑞图,两侧是佛教人物图案,雕刻十分繁复细腻。门楼东西两侧分别有大型砖雕,为河南砖雕之最。
火墙背面依然花团锦簇,有两副精彩绝仑的麒麟砖雕。在这里,每一处纹路、每一笔刻画都流淌着数百年前的高贵、笃定和自信。
安国寺的建筑结构独具一格。主体建筑群坐北向南,以火墙为界分前后两处院落。
前院包括山门和前、中、后三重佛殿,另有经房、禅房、钟楼、东西莲池和石碑经幢等;后院有佛殿一重,石碣两块,还有寺院附属建筑多所。前院山门为南面带有檐廊的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山门两侧各置一耳门。前殿为面阔三间的单檐式硬山结构,西侧有配殿三间,东侧有一座条石砌基、青砖筑起的正方形钟楼,楼顶四周有砖雕仿木斗拱。中殿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的单檐硬山式建筑物,四面带有回廊,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拱、龙凤大脊,正吻和脊兽大部尚存。中殿东侧用条石砌成的莲池尚未完整,西池已废。后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式结构,中殿和后殿两侧的经(禅)房也都是单檐硬山结构。这些建筑结构,据说是隋朝时的原始建法,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建筑物风化严重,后在唐、宋、元、明、清历代都进行过整修,但都保持着原始的结构。,安国寺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令人叹为观止。
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我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寺院建筑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