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1996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对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进行评鉴、定级,共有762件(组)文物评定为一级文物,其中18件(组)被评定为国宝级,居中国博物馆前列。
1、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唐代酒器,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唐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杯形呈角状兽首兽似牛,却生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装饰奇特。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
唐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2、 旟(yu)鼎
旟鼎为西周早期的文物,1972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通高77,口径56.5厘米。鼓腹,敛口,折沿,立耳,柱足,沿下和足上饰竖扉和饕餮纹。旟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做此鼎纪念。铭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实物资料。
根据旟鼎的形制及铭文可知,旟鼎是西周早期成王时代的器物,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很大程度就是源自与这补史、证史的铭文。
旟鼎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厚重庄严,纹饰十分精美,所刻铭文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贵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加之铸刻时代明确,被公认为周康王时的标准器,是一尊著名的西周时期的国宝。
3、五祀卫鼎
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通高36.3,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
双立耳,三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倾垂,鼎外底积结着厚厚的一层烟炱,口沿下饰以细雷纹填地的变形兽体纹腹内壁铸铭文19行207字,记录了一场卫和邦君厉之间因为土地补偿而引起的违约案件。对研究西周时期的法律情况有重要作用。鼎内的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上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仍需通过王朝众臣,说明贵族对土地的处分已得到制度上的默认。它是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对史学界和法学家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4、多友鼎
多友鼎属西周晚期文物,1980年陕西长安县下泉村出土。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
鼎铸于西周厉王时期。腹内壁铸铭文二十二行,二百七十九字,记载了西周历王时期反击猃狁侵犯的一场战争。其铭文是重要的上古文献,对于研究匈奴史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铭文结构凝练,字迹秀丽,又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中的重要篇章。
5、皇后之玺
1968年陕西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
皇后之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
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6颗上齿也以阴线雕琢。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阴线槽内残留有部分朱砂。
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印形制与印文正与汉制相合。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皇后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推测为吕皇后吕雉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6、鎏金银竹节熏炉
1981年陕西兴平县豆马村出土。通高58,口径9,底径13.3厘米焚香用具。
中国古代香炉,以汉晋间流行的博山炉最为精美,而此炉又为所见博山炉中最精美者,是古代罕见的艺术品。
鎏金鋈银铜竹节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3.3厘米,重2.57公斤焚香用具。1981年陕西省兴平县茂陵1号陪葬墓出土藏,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其状为高柄竹节豆形,盖如博山,通体鎏金鋈银(鎏银),圈足底盘透雕两蟠龙,均以头承托盘腹,盘腹下部有十组三角形,内雕饰蟠龙纹,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炉盖外侧刻有“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共重十斤十一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字样,底座外圈刻有“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
汉武帝时称“阳信”者惟其姊阳信长公主。阳信家当为汉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家,它原为未央宫之物,后来被赏赐给阳信家。
7、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
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8、客使图
此图纵184厘米 横342厘米。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官员,均着初唐朝服,呈三角状站立。后面三位,为首一人推断应是来自东罗马的使节。中间一人推断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使节。一位应来自中国东北靺鞨族。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9、阙楼.仪仗图(两组)
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阙楼仪仗图是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中的壁画,这幅图因其能够完整反映出唐代皇家建筑的宏伟姿态,为考古学和建筑学提供了难得的研究资料,画师精湛的技艺让它成为唐代壁画中场面最大的传世佳作。,这幅珍宝背后是一部令人叹息的皇室悲剧,它的主人,带着无限的遗憾与悔恨,长眠于豪华陵寝之中。
仪仗图虽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但整体布局却显得井然有序,阵容严整。画面色彩也艳而不俗,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