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台县云台观
云台山位于三台县安居镇西南约4公里,距三台县城43公里。《方舆纪要》记载“在州南百里,山形如台,高插云汉。”云台山由此得名。
云台山海拔399米,阔四里余,地接岷峨,脉连玉垒,山下锦江蜿蜒流淌。悠悠锦江,巍巍云台。云台山青峰若黛,雄姿巍峨,层峦耸翠,林茂景秀,古柏参天,明万安《重修云台观记》载“柏凡数千株,则承奉赵昌之所植也。”山脚有明朝修建的玉带桥(拱桥),有诗云“碧波滚滚过桥头,素练千寻不断流。天上银河时落地,白云霜冷尚悠悠。”
云台山山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台观。
云台观是四川省第二大道观,位于安居镇云台山腰,曾名祐圣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新修潼川府志》记载“祐圣寺,在县南百里云台山,赵真人修炼处。旧名云台观,屡毁于火。明万历时重修,国朝光绪间又修。”
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由赵肖庵师徒募资兴建。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九月九日,赵肖庵于此升隐(去世),后钦封“妙济真人”。从元朝到明朝初年,都曾因兵燹毁废。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下诏,云台观大建宫殿,并被赐石华表一对,封为皇家道观。明正德八年(1513年),钦差太监锦兴、锦衣卫千户龚清赴云台观修醮。正德十年,遣内臣造金玉帝像、帐幕纹炉、府花爵盏恭诣云台朝谒。先建拱宸楼,阶下一台名曰“玉玺”,命工于玺上建八角楼,题额“天乙阁”。十一年又遣官修治。十五年(1520年),钦赐绿幡二首,上书“大明皇帝喜舍玉幡”张挂观中。肃王命铸渗金帝像一尊,执旗、捧剑、灵童、玉女、温、关、马、赵、灵官10像,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遣官送观安放。明清两朝曾培修十余次。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失火将前殿及拱宸楼烧毁,是年附近绅耆捐金培修,历3年竣工。
数百年来,云台观为一方胜景,也是道教活动中心,要到达云台观核心区域,需陆续经过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
一天门也称头天门,是云台观的第一道门。上有对联“一气长存,仙驭飘然超法界;万峰环列,天门开处见云台。”一天门后是三皇观。三皇观是清朝古建筑,前后三院。二天门有联“师演玄宗,琼简赤文弘正道;天开诊境,金庭玉局壮神都。”又有联“大道巍巍,本诸无而生天地;至真窈窈,觉群有而常静常清。”三天门有联曰“璇宫窔窈,紫极焜煌,慧剑长挥妖雾净,拭瞻虎踞龙蟠;翠囗(左山右献)岧山峣,丹池蜿蜒,玄关重镇洞云间,时听鸥鸣鹤唳。”三天门,不远处是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复建于清朝初年的木牌坊,上书“云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木牌坊长约9米、高约11米,上刻有对联“到此来头头是道;向前去步步登云”。穿过清朝建的迎仙桥,到达一个铺满石板的约5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左右两侧立有石华表,石华表是明朝修建的,高约10米,简洁、古朴、庄严,据说是古时候,官员在此下马的地方。
云台观核心区域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三重四合院相连,均在中轴线上。三合门、圈拱门、香亭、钟鼓楼、藏经楼、朝金阙、降魔殿、灵官殿、九间房、长桥亭、廻龙阁、城隍殿、天王殿、观音阁等,建筑面积5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15000余平方米,绵延1500米。屋脊上塑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形态逼真,琉璃瓦图案辉煌耀眼。云台观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堪称道家雄观圣境,极富丰富的民间色彩。三合门对面一殿有联,横批“乾元洞天”,上联“乾元福地人间少”;下联“茅屋云台天下无。”相背北面又有联,横额“蓬莱境”,上联“矗矗名山真海岛”;下联“巍巍胜境类蓬莱。”“巍巍胜境类蓬莱”这是对云台山及云台观景致的最好描述。
云台观许多文物尚保存完好、有明颁圣旨、太监的象笏,官员诸子送的铜钟(1460年铸)、铁钟(1605年铸)、铜炉(1603年铸)、郭元翰辑《云台胜记》墨稿以及颁赐的各类经书30余种1000余卷。
1992年被列为四川省风景名胜区,1996年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2005年,曾先后抢救维修玄天宫和青龙白虎殿。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