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孝义贾家庄婚俗
孝义贾家庄婚俗是沿袭与传承了古代婚俗六礼的基本规制,并结合当地文化与风俗的特点,演绎、细化、传承喜庆热烈的婚嫁礼仪程序。它具有古朴而丰富的内容,婚俗仪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四十多项礼仪,每一项都有着深邃的文化寓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民族婚庆礼仪习俗活的标本。
孝义贾家庄婚俗产生于宋元时期,发展定型于明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歌舞、文学艺术、手工技艺以及社会信仰、伦理道德观念融为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婚联、婚贴内容到书写格式、方式,处处渗透着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理念。无论是拦门、撒洒,还是拜花堂的相关谚语,都和当地的秧歌小调韵律相同。七字十字不等,上下句合辙押韵。
据考古发现,早在北宋时期当地就流行影戏和民间吹奏乐,民间婚嫁喜庆必定“观皮影、举鼓乐”。明清时期,孝义贾家庄婚俗礼仪随着孝义皮影戏的发展而日趋完备、定型。这种特有的婚俗形态已成为孝义贾家庄一带社会风俗文化的标志,是当地百姓婚俗生活的重要内容。
贾家庄婚俗具有多种文化特征与广泛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传统社会礼仪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黄河流域的风俗文化以及伦理道德发展演变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融汇了当地民间音乐、绘画、书法、剪纸、诗词等艺术形式,对研究当地民间文化、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佐证和借鉴作用。
贾家庄婚俗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歌舞、文学艺术及社会信仰融为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它已成为当地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
孝义贾家庄婚俗集中体现了其地域特征。
在古代,从择偶到结婚共有六个程序,合称“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若女家同意议婚,则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时须携活雁为礼。
“问名”是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备合婚。
“纳吉”即把占卜合婚的消息告知女方,也是以雁为礼,后世则多以金银首饰等为礼。
“纳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鹿,后来纳征的礼仪愈演愈繁,成为六礼中礼仪最繁琐的仪式。
“请期”即男家择定结婚日期后,备礼去女家,请求同意结婚的日期,现在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头”。
“亲迎”即迎娶新娘,一般是男子亲往女家迎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共鼎而食,再将一瓠瓜剖为两半,夫妇各执其一,斟酒而饮,谓之“合卺”。
孝义贾家庄婚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四十多项礼仪。
第一阶段婚前礼俗,是指嫁娶前所进行的议婚、定婚过程。
这个阶段包括媒人提亲、换贴议婚、入闺相亲、下聘订婚、择日完婚、群忙备婚、净身等婚。
第二阶段嫁娶仪式,是指结婚当天所进行的亲迎、拜堂、合卺等仪式。
这个阶段有娶亲仪式、迎婿仪式、起轿仪式、娶回仪式、拜堂入洞房仪式。其中娶亲仪式包含新郎娶亲前祭祖礼、新郎上轿前祭路礼、娶亲携带礼品件俗、上轿起身后新郎回门礼;迎婿仪式包含新郎下轿迎接礼、亲朋拦门闹喜礼、岳父岳母披彩礼、伴郎偷盅盗筷俗、女婿动身行拜礼;起轿仪式包含新娘闺房中向父母行辞别礼、舅父或姨父抱外甥女上轿俗、送客望客上轿俗、迎亲队伍绕道俗;娶回仪式包含新娘下轿泼洒俗、揭盖头俗、新娘翻饼捅火俗、新娘坐厚成俗、望客看新房俗;拜堂入洞房仪式包含拜花堂礼、叩起家头礼、洞房中新郎持弓射箭俗、闹洞房俗、扫炕、戳喜盆俗;认亲仪式则是结婚次日夫妻向男方家人亲戚行认亲礼。
第三阶段婚后礼俗,是指嫁娶后第二日所进行的一些仪式,包括庙见、拜大小、下厨及回门等几项内容,还包括娘家请三日礼(女婿行认亲礼)、娘家请五日礼、娘家请十日礼、娘家请满月礼、男女双方酬谢媒人等。婚前礼俗主要反映双方家庭在婚姻缔结时的经济交往关系,嫁娶仪式与婚后礼俗体现了婚姻的社会性。
贾家庄婚俗中新娘穿戴凤冠霞披,内着龙凤衣;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迎娶仪式中喜轿前喜乐高奏,执侍举金瓜、日罩、绣花伞、龙凤旗、左右配事主姓氏红纱灯笼,讨要拦门喜钱、伴郎偷筷子酒盅等。从婚联、婚帖内容到书写格式、方式,处处渗透着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理念。
拦门词、泼洒词表现出当地百姓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取向,如拦门词“今日拦门第一重,玉门金锁不开封,新郎要入桃花洞,莫惜蝇头利市金。”无论是拦门、泼洒,还是拜花堂的相关词语,都和当地的秧歌小调韵律相同,七字或十字不等,上下句合辙押韵。
婚俗的每一件物品、每一个程序都蕴藏着深邃的文化寓意,如订婚仪式中束为一体的子母葱、带把蒜、铜铁顶针,其寓意取之夫妻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和全家人和睦相处。祭祖、祭路、敬神、拜天地等仪式均渗透着当地百姓对祖先、神灵的虔诚和敬仰之情,并融入到整个婚俗之中。
贾家庄婚俗融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学、手工技艺以及社会信仰、伦理道德观念为一体,是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