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林口“八女投江”殉难地
“八女投江”殉难地位于牡丹江市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西北的柞木岗山东侧。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日伪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四、五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南五常地区远征,途中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
10月下旬的一天,远征队返至林口县境的抗联第五军第一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日军大佐熊本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在此生死关头,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伪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由于力量悬殊,冷云、胡秀芝、杨贵珍、安顺福、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8位抗联女战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拒绝投降,宁死不屈,毅然投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此即闻名于世的“八女投江”英雄壮举。
1980年,经调查确认,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乌斯浑河畔为八女烈士殉难地遗址。
1982年修建了“八女投江”纪念碑,1995年,林口县人民又重新修建了纪念碑和纪念馆,“八女投江”纪念碑高10米,正面刻有“八女英魂光照千秋”,碑前方是5000余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左侧是150多平方米的遗址陈列室。
1990年12月,“八女投江”殉难地被黑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2月,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等地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俩人结为革命伴侣,共同进行抗日斗争。
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她运用在师范学校所学的知识,编写识字课本,给抗联战士们上课。还利用自己在文艺方面的特长,经常给同志们唱歌跳舞,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深受大家欢迎。后调到第5军妇女团,历任小队长、政治指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第5军第1师部队西征。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的战斗。八九月间,西征部队在苇河、五常境内与日伪军连续作战,遭受重大损失,遂决定返回牡丹江下游刁翎地区寻找军部。
10月上旬,部队经过长途行军抵达牡丹江下游支流乌斯浑河西岸,日伪军千余人乘夜来袭。次日拂晓,师首长命令8名女同志先行渡河。当她们正要下河时,突然枪声大作,日伪军发起了进攻。大部队边打边撤。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8名女战士,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一齐向日伪军开火。正在追赶抗联主力部队的日伪军突然遭到来自侧后方的打击,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向河边压来。抗联主力部队乘敌人慌乱和兵力分散之机,顺利突出重围。日伪军一方面以密集的火力控制住山口,阻止抗联主力部队的回援,一方面加强兵力向冷云等据守的河岸阵地扑来,企图活捉她们。在背水作战至弹尽援绝的情况下,8位女英雄誓死不屈。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八女投江的悲烈壮举,令敌人震撼,日军指挥官连声哀叹“连女人都不怕死,中国灭亡不了!”为弘扬八女投江的伟大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