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惠民河南张泥塑与火把李庙会
“河南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河南张村位于惠民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的沙河南岸,有70多户人家,300多口人,以制作泥塑闻名,素有“娃娃张”之称。河南张村农民制泥娃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建国前,这个村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能做泥塑,是穷人糊口的手艺,农闲时节,手工艺人们抽空制作泥坯,冬闲及春节期间,就涂粉上色,制成成品到集市出售,商河、临邑、阳信、无棣、滨县、高青、邹平、利津、广饶等十余县的客商也来贩卖,几乎传遍鲁北以及远销到沧州、天津、济南等地。
河南张的泥塑以泥娃娃为最大特色,有“坐娃娃”、“躺娃”、带哨的“响娃”、手摇响动的“叭哒孩儿”、“坐莲娃娃”、“抱鱼娃娃”、“石榴娃娃”等等。其中有小巧玲珑的娃娃,也有在别处少见的高达一二尺的大泥娃娃。河南张村的泥娃娃传承发展与当地“拴娃娃”的民俗活动有着对应关系,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村中人兴起制作泥娃娃的副业,代代相传。2006年被列入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距河南张村不远的火把李村,每年二月二有庙会,来这里赶庙会的人们有“栓娃娃”祈福、纳样、求子的习俗,他们“栓”的就是河南张村民间艺人们做的泥娃娃。
火把李一年一度的二月二庙会成为河南张泥娃娃的主要兜售地,庙会就是一个娃娃的盛会。当地人认为,河南张泥娃娃不吉样的象征,更重要的是民间祈福、求子的一种偶像。在这里,泥娃娃就是这种民俗心里与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这也就是乡民艺术生产中的村级分工与协作。
火把李的庙会是一个村落庙会,以前叫香火会,庙会香火曾经很盛。尽管称其为庙会,村里早就没有了庙。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村里曾经有皇姑庙、团圆宫、关帝庙、小关帝庙、三义庙、土地庙等。据传说,这里最早的庙大约是在唐宋年间兴建的。过去火把李村的娘娘庙还存在时,赶庙会的人、特别是企盼增添儿孙的人们通常要到庙上烧香,向庙里的菩萨或“送子娘娘”求子,然后再卖个泥娃娃系上红绳抱回家,就叫拴娃娃。嫁出去的姑娘也趁二月二这天回娘家,这天这里村里家家户户就像过年一样。有着“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愁”一说,这种“回娘家”的仪式是村民利用这一盛会时机,巩固和加强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这也体现出一种村落尊严,女儿在这天回娘家诉冤愁,从而获得一种心理的平衡。
二月二龙这一天是这个小村子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和赶会的村民熙熙攘攘,把窄窄的街道挤了个水泄不通,五颜六色的泥娃娃和其他一些泥玩具摆满了村头巷尾,人们逛庙会、买泥娃娃,把平安幸福请进千家万户,从中我们应该发现,庙会和泥娃娃之间的唇亡齿寒的关系。
如今的庙会上,除了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河南张泥塑,还有其他丰富的民间手工艺品、小商品和美味的小吃,热闹、拥挤的场景,让游人在这个小村庄里流连忘返。
火把李庙会作为一个买卖会,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成了当地周边地区老百姓的购物市场,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成为当地民众经济、文化交流的舞台,也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盛会。为了庆祝这一盛会,近些年,二月二这天,村里晚上有歌舞团献艺表演,歌舞团主要是来自河北吴桥和山东阳信,他们在村西头的棉花地里扎棚表演,表演剧目有魔术、歌舞、杂技、戏曲等。二月二,是我国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在北方的很多地方认为过了二月二,才算过完年。过了二月二人们就开始农忙了,庙会及欣赏表演成为人们关于自然变化的一个文化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