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丰宁满族剪纸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
丰宁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流传的丰宁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起初它是用来加固窗户纸的纸条,后来发展成五颜六色的窗花和以红色为主的剪纸,到乾隆年间形成了独特风格。
清末民初,丰宁剪纸进入繁盛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1960年后陷入创作低谷。1982年,丰宁民间剪纸队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随着各种展览和出国表演在海内外造成广泛影响。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近年来,丰宁剪纸在传统手法上进行改革创新,将艺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年销量近千万件。如今,在当地的凤山、大阁两镇,仍存有专业作坊数百处,经营窗花的艺人近千人,两镇每年腊月都有销售窗花的市场。
丰宁是满族聚居县,许多剪纸艺人都是满族人,所以,丰宁剪纸从题材到内容,都具有浓郁的满乡风情。如人物服装上多用挽袖花、胸襟花、帽花、鞋花等满族服饰点缀,按用途分则有门帘走水花、飘带花、桌围花、龛前吊签、枕顶等不一而足,凸显了满族人的生活特点。即使在满汉文化长期融合之后的今天,丰宁剪纸中的“满味”仍旧活灵活现,并成为它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如在《满乡三大怪》中,作品把“窗户纸糊在外,生了孩子‘吊’起来,十七八岁姑娘叼个大烟袋”这些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工艺技法上看,丰宁剪纸分为刻、剪两种,如今以刻居多。据说这是为提高制作效率。过去用剪子剪,一次最多能剪六七张,而如今用刀刻,一次就能刻出三四十张。从表现形式上看,丰宁剪纸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这与同为我省代表性剪纸的蔚县剪纸相比,阴阳手法正好相反。其表现常常运用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的形象和吉祥文字,以民谚、古俚语、传说故事为题材,通过直接、借喻、谐音、夸张、联想等手法,借以表达自己的祈望。比如因蝙蝠与“遍福”谐音,即用5个蝙蝠表现《五福临门》;一个瓶子中插着三枝戟便是《平升三级》;大白菜里蹲着一个小孩,以表现白菜之大。
丰宁剪纸的制作分为设计图案、画墨稿、钉彩纸、雕刻等几个步骤。其用纸多为宣纸,因为宣纸纤维柔软,纸张薄,有拉力,有韧性,也便于染色。丰宁剪纸包括单色剪纸、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单色剪纸就是用单色宣纸剪成的剪纸;点染剪纸是用白色宣纸剪成,然后用不含胶的品色上色。品色的调制很有讲究,先用水泡开,再加酒,以增加颜色的渗透性,然后在一沓剪纸的反正两面上色;填色剪纸一般多用深色,要先将图案剪好,然后将其轮廓勾勒在白色底版纸上,在需要着色的部位上色,再将剪纸扣在上面而成;复色组合剪纸的制作工艺更为复杂,它是按照图案中不同部分的用色需要,用不同颜色的宣纸分别剪出后拼贴而成的。
近年来,丰宁剪纸以其特有的魅力享誉海内外,1984年两位民间剪纸艺人应邀赴美国“迪斯尼乐园”表演,一鸣惊人。此后丰宁剪纸每年都有大量作品远销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