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县程颢、程颐故居

生活百科 2022-07-03 08:22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两程故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田湖镇程村,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的故居,初建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明景泰六年(1455年)、弘治十三年(1500年),不断完善,始具规模。明崇祯九年(1636年),祠庙毁于兵燹。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

两程故里坊,又称牌坊,始建于明天顺六年(1462年),明万历七年(1579年)重建为石坊,中门楣上嵌额枋,上刻“圣旨”和“两程故里”,两侧门楣上各嵌一额枋,上刻立坊者官职及姓名。

影壁,也叫照壁,砖石结构,上覆琉璃瓦,挑角。壁以泥涂之,或凹或凸,成其自然,用墨随意点画,浑成峰峦林壑,相映成趣。“道接子与”、“学贯濂溪”是壁影两侧的单檐立柱式建筑,各一间。

棂星门是两程故里的第一座门坊。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雕梁画栋,色彩绚丽,重檐斗拱,凌空欲飞。坊额上有两程门人朱光庭题“棂星门”三个贴金大字。诚敬门是程祠的第二道门坊。建于明代,是一座悬山式斗拱高大门楼。

道学堂是祭祀二程夫子的正殿,为两程故里的主体建筑。1991年重修,殿高17米,东西长27.66米,南北宽20.44米,重檐九脊殿,绿色琉璃瓦覆盖,彩绘龙凤,辉煌壮丽。门联为“春风和气纯乎纯矣;烈日秋霜正者正也。”道学堂明间设落地罩祀程颢、程颐塑像和牌位,上挂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二月,敕封“理学亢宗”匾额,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三月钦赐“学达性天”匾额,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钦赐“道光丰石,功著遗经”、“学本诚明,性方成大”匾额。公元1901年,光绪帝、慈禧太后游洛阳龙门时,特派礼亲王拜谒两程祠,分别写了“伊洛渊源”和“希踪颜孟”两块匾额,分别悬挂在“堂内”东西梁下。

正殿两侧有东西庑房,中立门生木主神位。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立为横匾式石刻两方,分别镶嵌在两庑内的明间后壁上,照式依序刻录93人。东庑匾曰“和风甘雨”,西庑匾曰“烈日秋霜”,系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所题,赞为师淳厚和师道尊严。

两程故里存有宋、元、明、清各代碑碣石刻51方。

2006年5月,两程故里作为宋至明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评价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出,倡圣学以示人,辩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为功大矣。”

历史背景

两程所开创的理学,被朱熹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比较严密逻辑体系的学说之后,程朱理学从此便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自北宋至清末,理学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达700余年,这都和两程有着直接的联系。

能使儒家的学说在古老的中国重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说明两程确有旷世奇才。一种学说之所以能长期独尊于百家之上,不仅仅是靠统治者的青睐与强力推行,如果它本身不具备征服人们思想的精神力量,没有自己的生命力和生存价值,肯定不可能长期延续下去。

行业地位

在学风上,两程提出了“穷经以致用”的主张,突破了汉学不敢独立思考的墨守成规的治学方法,不失为一大进步。,在理学后来被定为属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后,就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开放,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故其消极面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两程之所以能成为旷世大儒,除了与他们自身的渊博学识分不开外,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两程出身于“名门望族”。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也是赵光义的幕僚之一,以后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赠封少卿。曾祖父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则为吏部尚书。两程的父亲程又以世家的荫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退休。

程颢

程颢程颐年龄相差只有一岁。程颢生于公元1032年,程颐生于公元1033年。程颢自幼聪颖,幼年习诵儒家经典,10岁能写诗作赋。他不但天资聪颖,并能刻苦学习,20余岁即中进士,随后做了几任地方小官。由于程颢在地方上有一些政绩,神宗即位之初,由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调回朝廷做了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当时,宋神宗鉴于内外交困,很想有一番作为,有时也召见程颢,但听了他的进言之后,以为不切实用,不感兴趣。这样,程颢知趣地请求退出朝廷,外补做官,遂为京西路提典刑狱,做了一个和知县职位相等的司法官。

程颢程颐在政治上同司马光等共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实行变法的神宗时期,没有得到信任与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顾为由,要求退居闲职。他回洛阳后,便与其弟程颐一起每日以读书劝学为事。神宗去世后,哲宗年幼,由高太皇太后听政。这时,反对新法的旧党人物被起用,掌握了政权,程颢也被召入京,授为中正寺丞,但还未及上路,便病死在家,终年54岁。

程颐

程颐“幼有高识,非礼不动”,18岁时写的《颜子所好何学论》,得到当时掌管太学的大儒胡瑗之赏识,立即传他相见,又“处以学职”,年轻的程颐从此一举出名,与他同在太学读书的吕希哲等人竟来拜他为师,“而四方之士,从游者日众”。如此“名声在外”的程颐,26岁时竟然考进士未中,如此挫折想必对他打击不小,于是从此绝意仕途,长期以“处士”的身份潜心于孔孟之道,从事讲学活动。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等人掌握了政权,程颐也有了出头之日,并被推举做了皇帝的老师。但没有过多长时间,由于他在皇帝面前“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主动辞职回乡。程颐自公元1088年起,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

尽管如此,到了公元1096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公元1100年才被赦免而回到洛阳。公元1103年,又有人参他著书诽谤朝政,皇帝命人审查他的著作,驱散他的学生。在此境遇下,古稀之年的程颐只好从洛阳回到程村居住,并于公元1107年病死家中。死后,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不可谓不凄凉。

故里由来

虽然两程一生不得志,但其对儒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却是历史尘埃所难以掩盖的。其实,程颐死后不久,中书郎刘魁上书皇帝毁去“党人碑”,才使两程“平反昭雪”,于是在其故居立祀。宋理宗封程颢为河南伯,封程颐为伊阳伯。元文宗则又分别加封为豫国公和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5年),皇帝下诏命其故居为“两程故里”,并诏以颜孟例敕修规制,总面积4592平方米,坐北面南,整体布局为五节大院。

两程祖籍安徽,出生于父亲任官的湖北黄陂县,后来随父亲迁居洛阳履道坊,为何两程故里最终被定为嵩县田湖镇的程村呢?

说到两程故里的来历,就不能不提到与两程关系十分友好的文彦博。公元1082年,程颐想在洛阳龙门山一寺院旧址讲学,就给时任西京留守的文彦博去了一封信。文彦博回信称“龙门久荒”,就把自己“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大概是他的一座“别墅”,连同“粮地十顷”送给了程颐,从此就有了著名的程颐广授门徒的“伊皋书院”。广为流传的程门立雪的典故,就是程颐和其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此后,程颐的大部分时间都往来于洛阳和鸣皋之间,并长期在这里讲学著书,直至终老在此。死后,他被埋在距此不远的地方,即今伊川县县城西1公里处的两程墓。

既然只是程颐一个人在此生活,为何明代宗下诏名其故居为“两程故里”?难道明代宗缺乏历史常识?非也。事实上是程颢程颐兄弟两人一起奠基了程朱理学,共同对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上人们往往并称两程。,两程的出生地是父亲为官的地方,不能算是家乡。后来到洛阳居住,人们普遍视其为洛阳人,但在洛阳的住处已无可考,而程村则不仅是程颐的终老之地,而且后代人丁兴旺,程氏家谱代代相续,所以这里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两程故里。

昭示后人

两程故里现存的古迹中,一是“两程故里”石坊,二是两程祠。石坊在程村东一公里处,是明英宗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敕建,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当路矗立,蔚为壮观。明清时期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而过,以尊旨敬程。

两程祠自明代宗时期修建以来,历代都有修复。其中人为破坏最严重的是明末战乱,李自成一部将于少鲁在此放了一把大火。正因为此,当地程氏流传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司马不通婚,程于不结亲。因为程氏和司马氏同出一族,故不能通婚;于家和程家有历史怨仇,所以不能结亲。两程祠第二次遭人为破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其中最令人痛惜的是将24箱《两程全书》木刻版付之一炬,如今只有数本存世,还是有心人当时悄悄珍藏才得以流传下来的。,随着时光流逝,两程祠也写满了历史沧桑,并由当初五节大院,存留到如今棂星门、诚敬门、道学堂三进院落,而著书楼、启贤堂等则不复存在。

来到两程祠,看到棂星门三个大字时,让人未进大门先生敬意。据程传石介绍,古时传说天上的文星即棂星,大门坊额上刻写此名,足以体现后人对两程旷世大儒的尊重之情。封建时代,棂星门每年只有二月、八月举行大典祭祀两程之日,或者皇帝和钦差大臣前来祭祀时才开中门。穿过第二道门坊诚敬门,就来到了道学堂。这里是祭祀两程的正殿,入门便看到两程的塑像和牌位,上挂宋理宗敕封的“理学亢宗”匾额,以及康熙钦赐的“学达性天”匾额。东西两边分别悬挂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书写的“伊洛渊源”和“希踪颜孟”两块匾额。

典故

两程塑像中,哥哥程颢黑发黑须,弟弟程颐白发白须。传说程颢“生而知之”,不费吹灰之力就满腹经纶,而程颐是“学而知之”,刻苦读书,学白了头发,故才有了渊博的学识。其实,程颢虽然是哥哥,但死时才54岁,故黑发黑须;弟弟程颐死时75岁,白发白须。如此传说无非是告诉后人,不论具有什么样的天资,只要刻苦努力,终能获得大学问成就大事业。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