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清名桥 江南水弄堂

生活百科 2022-07-03 08:22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据史料记载,3200多年前,泰伯奔吴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后吴王夫差开凿无锡古运河,至隋、元时期,伯渎港、无锡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成为贯通中国南北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因河而生,因河而兴,至今仍保留着运河聚落的传统风貌两岸居民枕河而居,沿河工业遗存众多、保存完好。街区文物古迹荟萃,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9处,牌坊8座,新登记、新发现文物19处,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的历史原真性;两岸传统民居密集,原住民达90%以上,并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除夕夜到南禅寺撞钟祈福、元宵庙会、农历七月七放河灯等传统民俗活动代代相传,充分体现了历史生活的延续性。街区集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观文化、宗教文化于一体,被誉为运河文化的“露天活态博物馆”,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自2005年启动保护性修复以来,严格遵循“整体保护,有机更新”的总体指导思想,本着“全面保护、合理利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开拓创新、务求突破”的原则,先后完成了整体风容风貌保护工作、重要节点修复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文化内涵彰显工作,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罗哲文、谢辰生等专家学者,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旅游专家组等都先后视察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并给予很高评价。

古老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1、历史沿革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地处1995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无锡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以2008年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古运河为中轴,南长古街和南下塘古弄分列左右,为独具特色的古运河江南人家历史文化街区。

据史料记载,3200多年前,泰伯由中原奔吴,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位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后吴王夫差开凿无锡古运河,至隋、元时期,伯渎港、无锡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成为贯通中国南北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伯渎港的枢纽地位,使舟楫往来不断的清名桥街区逐渐“店多成市”,形成独特的江南市井文化特征;便利的漕运条件,使近代民族工商业在“前店后坊”式的经营模式中逐渐萌芽,两岸密布的工业遗存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崛起的历史见证;旺盛的人气催生一街文明,由此诞生的戏码头、道教音乐、宗教文化构成街区丰富的文化内涵。街区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2、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千百年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其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①中国吴文化的发源地。泰伯奔吴不仅留下了礼让贤者的美德,而且还给尚处蛮荒之地的吴地传播了中原文明,带来了当时先进的狩猎、种植和其他技术,开创了吴地文明的先河。

②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清名桥街区在元代已成为朝廷储藏、转运漕粮的基地,在明万历年间形成了丝市和米市,之后又形成了窑业、修造船业、冶铸业,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纺织、缫丝、面粉加工等新型企业,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河。

③古运河畔江南人家的原生态风貌。清名桥沿河历史街区现有少量明、清古民居,绝大部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建。历史街区民居建筑丰富多彩,有着浓重的运河江南人家特点,粉墙黛瓦、花格木窗、方砖铺地、屏门隔断、前店后坊,几乎家家都有水码头,形成了既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院落式、竹筒式、独立式的枕河人家,又有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商贾别墅,风格多样。

④运河“申遗”的重要示范地。“无锡古运河开拓最早、保护最好,既是古运河的发源地,又最具原生态风貌,是古运河文化绝版之地。”这是2007年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对2500公里古运河进行全线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古运河以其开凿最早、在全国惟一穿城而过、最具原生态风貌和文物古迹最为密集而广受好评,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标本性节点之一。

3、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现状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依河而建,因水而市,街区在宋代以驿道驿馆成雏形,至明清而兴旺。古运河和伯渎港两条历史文化水道在街区相会,形成了街区独特的自然属性和人文风情,并至今保留着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小桥、流水、人家”充分展现了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

街区内清名桥古运河段长1.6公里,河面宽约20米,两岸前店后坊的江南民居建筑鳞次栉比,高低错落,除普通人家的水码头外,还有达官贵人的“官码头”、寺庙的“神码头”、运送蚕茧丝绸的“丝码头”、装载砖瓦的“窑码头”等,形成了千里古运河独特的“水弄堂”景观。由于受到良好保护,街区内至今依然保留着原生态风貌以及代代传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古河古桥、古寺古塔、古街古坊、古窑古庙等交相错落、互相辉映、蔚为大观。

4、品类丰富的历史遗存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拥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9处,牌坊8座,其他文物遗存17处,文物遗址品类丰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涵盖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观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被誉为“露天活态博物馆”,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5、风格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名桥街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南禅寺作为街区的文化地标,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街区内的南水仙庙,现为无锡道教音乐馆,传承、弘扬无锡道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落户在清名桥街区的泥人研究所,是研究、创新泥人制作工艺的场所;丝业博物馆重现了“一丝一缕、编织华彩”的美景;窑群遗址博物馆再现了“窑有百座、窑工近万”的盛景,展示了传统的丝织工艺和制砖工艺;和平书场等历史建筑是评弹、锡剧等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表演的所在地,真实记录了“舟泊梁溪莫拍曲,船过无锡莫唱歌”的“戏码头”的繁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运河文化特征。

无锡因河设市,以河为生,先民自古就傍河而居。沿河建筑高低错落地排列于河道两旁,将河道夹成了一条狭窄、悠长的“水弄堂”。前店后坊,小桥流水,老街烟火,水巷风情,这是水弄堂的独特景致。昔日的繁华历经岁月变迁,已归于古朴和宁静,赋予了水弄堂独有的魅力,使之成为古老无锡的缩影,成为古运河的绝版精华。

水弄堂是容易让人亲近的。曲曲折折,如藤蔓一样,连着一户户的老街人家。岸边的老房,有些前面是店,后面住人;有些屋后就有通往运河的码头,在院子里就能听到流水轻打石板的呢喃。

有位乌克兰画家曾把这片水弄堂变成了艺术珍品,让世人在如诗如梦的画面前惊叹不已。而真正走过这里的人会知道,这里的美不是悬挂在正厅的水墨画,亦不是邮寄给远方友人的明信片。至今仍活着的水弄堂,揉进了太多历史的深厚与生活的陈杂,喘息着、演绎着动感的生命律动;这是怎样的一种韵致,是几千年傍水而居的无锡人代代享受的、演绎的美丽剧目。尽管岁月流逝了飞檐砖雕的光鲜,一种淡定、闲趣、质朴的生活精髓却深深印刻在了这块“绝版”的运河水弄堂深处。

无锡的水弄堂作为江南先民繁衍生息的历史载体,她原生态的生活节奏在现代城市的快节奏里,显得愈加弥足珍贵。江南古镇如出一辙的风情溯源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觅处。日薄西山,站在运河的古桥头上,回头望,身后是粉墙黛瓦、民居夹峙;而水弄堂的尽头,却是城市的高楼耸立,华灯初上。这忽明忽暗的灯光、时清时朦的长弄……和着躲在老街里的无锡传统,与弥漫着红尘和喧嚣的都市景象相映成趣,在现代人的眼中,就形成了一种另类的、微醺的时尚。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