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奇绝惊险泸定桥

生活百科 2022-07-03 08:22www.yiqihongbei.com生活小妙招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卢定县城西。

泸定桥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横跨大渡河,净跨度为100米,宽2.8米,桥面距水面达14米;全桥用铁索13根,每根重2.5吨,其中9根铁索平行系于两岸,上面铺木板,作为桥面供人行走,4根分别悬于桥的左右两侧,每侧两根,作为扶手。康熙帝所书“泸定桥”三字匾额还挂于桥头,桥东立有康熙帝的《御制泸定桥碑》。

清朝康熙时期,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有时不能及时渡河,大渡河两岸常货物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如山珍海味、肉菜等)因无法过河而腐烂,军队频繁调动在这里形成梗阻。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和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的梗阻,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桥梁。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大渡河上的首座桥梁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沫水”,而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将字体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横批为“一统河山”。泸定桥开始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而得名。

泸定桥是一座悬挂式铁索桥,全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桥身由多根碗口粗的平行铁链构成,桥栏直接由铁链架设,底下并排铁链铺上木板形成桥面,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各铁链环环相扣;桥台位于桥身两端处,桥台内固定铁桩,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铁桩里;桥头两岸桥头古堡为汉族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 锚固铁链落井之上建有桥亭,飞檐翘角、古朴大方;桥西端观音阁下存有康熙立的匾额。

泸定桥横桥板间隔相铺,犹如窗棂,这种结构既能减轻桥重,又能减少风的阻力;扶手链与底链每隔5米相连的设计使桥身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古代造桥大多数情况都因地制宜,但大渡河地处偏远山区,河宽数百米,终年水流湍急、深不可测,泸定桥工程在当时科技水平下几乎无法完成,需解决铁索供应、铁索过河以及铁索固定难题。当时,泸定县一带不生产铁,铁匠稀缺,于是桥梁建设者远赴铁矿藏量大的荥经县铸造铁索。铁索出产后需衔接两岸,工人们曾尝试用羊皮筏子或船只运输铁索,但无法实现;最终,人们利用“索渡原理”,先将粗竹索系于河两岸,每根竹索上穿上10多个短竹筒后,再将铁链系在竹筒上,从对岸拉动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完成铁索输送。铁索跨河后,人们在两岸利用大块条石修建坚固的桥头,然后在两端桥头内挖深井,并且在井底用生铁浇铸横向卧龙桩和纵向地龙桩;所有铁链与地龙桩相连,底面铁链上铺设木板形成桥面,各铁链相互环扣成桥。

在漫长的历史中,泸定桥是中国四川和西藏之间茶马古道的交通咽喉,是中华边陲民族和睦、国家统一的安定桥,更以中国红军长征期间胜利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壮举和英雄业绩而名扬中外,以“十三根铁链托起一个共和国”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红军一军团长征到此,但对岸已有敌军两个营的封锁,背后还有敌军大部队在追赶。指挥部决定由二十二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强行渡河。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缘铁索匍匐前进,“飞”夺泸定桥,消灭了桥头守敌,使全军胜利渡过大渡河,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英雄的篇章。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只见碑体形似铁索,“5·29”的数字定格了一个光荣的日子。北面是聂荣臻元帅撰写的碑文,第一句就是“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途中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重大胜利。”

84年前,中央红军左右两路夹击奔向泸定桥,开路先锋红四团一昼夜急行240里,在夺桥战斗中22位勇士匍匐前进,一寸铁索一滴血。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朱德在10多年后仍感叹“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红军飞夺泸定桥,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

如今,站在泸定桥东岸远望,大渡河水白浪滔滔,沿岸高山峭壁。全长101米、宽2米多的泸定桥上游人如织,人们扶着两侧铁索制成的护栏行走依旧摇摇晃晃,若往下看,无底深渊令人胆怯。

1935年5月29日清晨,当红军战士赶到泸定桥西头时,敌人已将桥身拆去约80米桥板,东岸则是敌人密集的火力封锁,战士们在铁索桥上边匍匐射击前进边铺门板,那时的场景是何其艰险。

5月28日早上,红军左纵先头部队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

“当时所谓的路就是绝壁上凿出来的栈道,忽起忽伏的羊肠小道一侧就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水,战士们随时有失足落入万丈深渊的危险。除了克服路途艰险,红四团战士们沿途还击溃了好几股敌人。”飞夺泸定桥22名勇士之一——红四团二营三连党支部书记刘金山的儿子刘东升曾听父亲讲述。

5月29日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决定在二营二连挑选22名勇士(包括从三连抽调来的党支部书记刘金山)组成夺桥突击队,李友林就是其中一名队员。

“当时27岁的父亲踊跃报名,他既是一名党员还是二连党支部书记,在突破乌江天险的战斗中获得过嘉奖、立过功,一下子就被挑中了。”李友林的儿子李理告诉记者。

1935年5月29日下午4点,红四团团长王开湘发出“夺桥任务开始”的命令。“据我父亲讲,桥西头观音庙上的几十个号手们吹响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22名突击队员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像箭一样冲了出去。他与突击队队长廖大珠冲在最前面,趴在铁索链上匍匐前进。子弹就贴着头皮飞过去,打得铁索链铛铛作响!”刘东升说,跟在二连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当战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同志们,这是胜利的关键,鼓足勇气,冲进去呀!”在战士们的喊声中,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大家紧跟着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经过两小时激战,红四团不仅夺下了泸定桥,守城的两个团敌人被消灭大半。黄昏时分,红军全部占领泸定城,牢牢控制了泸定桥。接下来的几天,红军千军万马从泸定桥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如今,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下,前来瞻仰的人们一批接着一批。这里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到此参观学习,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军精神。

Copyright © 2016-2025 一起烘焙网【Yiqihongbei.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