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营口楞严禅寺
楞严禅寺位于站前区八田地街道办事处惠安社区,东与公园毗邻,得名楞严寺公园。是我省现存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的大型寺院建筑群之一,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一万平方米,有佛殿九十九间。
楞严禅寺始建于1922年,1931年落成开光。是禅定和尚多方募化费用,在原佛教宣讲堂旧址上建成的。据传,当时浙江宁波观宗寺禅定法师来营口宣讲佛经,产生在本地建庙的构想,即与众人商讨,经测风水,认为佛教宣讲堂所在地乃龙头所在,建庙于此,会大吉大利,经当时营口县署批定修建禅寺。
楞严禅寺历时十年才建造成功,山门悬巨匾一块,上 书四个大字“楞严禅寺”,此为浦仪小朝廷“国务大臣”郑孝胥手笔。全寺有佛殿九十九间,院落规整。全部建筑物分布在正南正北走向的一条中轴线上。寺院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南北中轴线上排列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建有钟鼓二楼和东西配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又在寺院东临建九级宝塔,此后又在山门正南建一影壁。寺院建筑群为花岗岩条石台基,墙壁为青砖砌造,一顺一丁,磨砖对缝。山门、钟鼓楼为歇山式,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和四个配殿皆为硬山式。所有建筑都为大木架结构,瓦顶和屋脊装饰浮雕花纹并加以镂空,屋檐斗拱雕刻彩绘,画面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山门是寺院整体的开程建筑,为双层重檐歇山式建筑,双檐四角远跳,正脊两侧面施以莲花浮雕,脊两端有鸱吻。南壁正中设拱形门,有木制外包铁皮乳铁钉朱红大门二扇对开。墙壁四周有青砖磨制斗拱38朵,皆为二跳华拱。外檐枋檩多绘二龙吸珠,兼有云纹、花卉等各式彩画多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长12.7米,南北宽7.2米,高约10米。内供奉有哼、哈二将,左右各有一耳门。现山门外上层檐下“楞严禅寺”匾额是赵朴初手迹。
穿过山门而入一进院落,迎面是天王殿,大木架硬山建筑,开前后两门,有六层台阶通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3.8米,高约8.5米。殿正脊雕有四龙吸珠装饰,两端饰有鸱吻。殿前后各有檐柱六根,前后檐下有斗拱32朵,柱头斗拱为七蹲。额柱上绘有云龙、异兽、云纹花卉等彩画。樨头上部有砖刻仙人和干申兽像一组。殿内供奉弥勒佛一尊,两侧为四大天王站像,后有韦驮站像,硬山式建筑,正脊为透雕四龙戏珠装饰。
钟鼓二楼坐落在一进院落两侧,分列西、东,高约12米,均以五层台阶通上。二楼全为7米见方的正方形,采用歇山顶,双层檐,大木架结构,正脊两侧施以荷花浮雕,端有鸱吻装饰。四周设檐柱12根,顶层檐柱置于墙壁中心线上。钟楼下层南、北、西墙壁上各开有一个圆形窗,东面为六扇通天门;鼓楼南、北、东墙壁设同样圆形窗,西面为六扇通天门。此二楼上下层中夹暗间一层。钟楼正梁悬一大钟,声音悦耳,可达数里;鼓楼内架一大鼓。悠扬的晨钟暮鼓之声就是从这里飘出的。
大雄宝殿是二进院落的正殿,亦是寺院整体的中心建筑,建在高1.1米的花岗岩条石台基上,前后各开一门,有六级台阶通上。大木架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长20.5米,南北宽11.5米,高约12.5米。正脊、两侧为游龙戏珠浮雕,中间为塔式火珠,凌空独立。殿脊前后浮雕镂空,玲珑剔透,这种设计立体感强烈,极具装饰意味,又节省材料,还可以缓冲风的阻力,减轻地基压力,从而延长了建筑物寿命。樨头上各有仙人、一组双神兽和花卉青砖雕刻,垂脊下部各有套兽五只,姿态不一。我们仰观大殿屋顶,有如百兽翩翩起舞,跃跃欲飞,给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感。山墙上有荷花一组,为其它庙宇所不多见。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右为东方药师琉璃光佛,左为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两侧为十八罗汉。佛像栩栩如生、神态不一,给人肃穆起敬之感。
藏经楼坐落在三进院落正中,是全寺的一座建筑,原建筑在1975年辽南地震时受到损坏。重建后的藏经楼为歇山式、大屋顶、四面回廊的楼阁。正脊两侧是游龙浮雕,四面设檐柱24根,南开三门,北设一门,有石台阶通上,楼梯设于楼内东端,可直接上至二楼。
配殿共有四座,分建在寺院中轴线上各殿东西两侧,面阔均是五间,进深2间,南北长20.5米,东西宽8米,硬山卷棚顶,大木架结构,磨砖对缝,垂脊有套兽装饰。
楞严禅寺整体建筑布局严谨,排列有序,是一组完整的寺院建筑群。建筑为青砖磨砖对缝砌成墙壁,极为讲究。名列东北四大禅林之一。每年阴历四月初八庙会之时,这里人山人海,殿内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来赶庙会。
建造伊始,楞严禅寺里供奉着四十二尊佛教造像,材质又分木雕、泥塑、铜铸、彩瓷。每尊佛像都塑造的逼真传神,惟妙惟肖,有如置身于佛家仙境一般。藏经楼共存明、清版本经卷720余部,每部十卷,每卷数十本,著名的金刚经、大藏经被全部收藏其中。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佛像、经卷、建筑等一直保存完好,但随后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殿宇的浮雕、彩绘、经卷、书画及各种珍贵工艺品破坏殆尽,佛像被全部毁坏,鼓楼的一面大鼓和山门的匾额不知了去向,寺内所藏各种经卷被焚毁,僧侣离开了寺院。1977年营口市文物管理部门接管后,从1978年至1983年,国家拨款将寺院恢复原貌,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楞严禅寺又焕发出光彩。随着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寺院由佛教协会接管,如今僧众云集,香火兴盛。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营口自明代发祥以来,因据有渤海、辽河之利,津沪闽粤的客商渔户扬帆而至,结庐而居,人烟日趋稠密。由于四方杂处,风俗各异,信仰和追求五花八门,建庙之风甚盛。如天后行宫(西大庙)、老爷阁、小南海等香火盛极一时。但不知什么历史缘故,大乘佛教却姗姗来迟。直到二十世纪初,营口才有一座传播佛教教义的宣讲堂,出现五老四少首倡修庙,楞严寺应运而生,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驰名关内外。
楞严寺殿宇建筑雄伟壮观,佛像雕塑工巧细腻,藏经多传世之珍,绘画有绝代之宝。鼎盛时期,和尚、居士达千人之多;平时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达官贵人接踵连袂,每逢佛事,则高僧荟萃,香烟缭绕,木鱼经声远传寺外。寺院的命名是取《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的“楞严”一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称《大佛顶经》、《首楞严经》或《楞严经》。唐天竺沙门般刺密帝译,十卷。经中阐述心性本体,文义皆妙。《佛学大辞典》载“无法不备,无机不摄,学佛之要门也”。由此可见,此寺命名“楞严”是有其深远意义的。凡是专修禅定的寺院便可以称作禅寺,所以此寺全名叫做“楞严禅寺”。
1997年,经省文化厅批准,在楞严禅寺保护范围内建立楞严宝塔竣工,共9层,塔高61.8米,建筑风格新颖、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