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那些最广州味的传统面
一起烘焙网一起烘焙网小编为你介绍探寻那些最广州味的传统面
上汤云吞伊面
●伊面篇
广州人寿筵上多有吃伊面的习俗。走在长寿路上,你肯定会看到坚记面店门口高高的玻璃柜里层层叠叠的伊面,这家长寿伊面特别出名。
伊面的发明者是曾任广东惠州太守的清代诗书家伊秉绶。他家中常聚集文人墨客吟咏唱和,厨师往往忙不过来。伊秉绶于是让厨师用面粉加鸡蛋掺水和匀后,制 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一次,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觉得非常美味,又 知道它还没有名字,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
最豪放干烧伊面
伊面因其制法独特, 可适合不同煮法,干炒、汤面、烩煮都很好吃。吴师傅介绍的这款干烧伊面,虽然要准备香菇丝、豆芽、胡萝卜丝这些配料,步骤却很简洁。等到配料准备好 了,将它们和伊面一起放入锅中。虽然菜名曰“干烧”,这时还需淋上一汤匙高汤、蚝油汁,喜欢的话再洒点绍酒,煨至汁料略为收干就可起锅了。上桌前还需搅拌 一下,只见浅褐色的扁圆状面条零乱地铺在盘中,颇有豪放不拘的气质,口感果然劲道十足。
●汤面篇
广东人爱饮汤,再加之春寒料峭,热气腾腾的汤面自然很受欢迎。提起汤面,相信不少人都有面条吸水的尴尬经历吃一口很满意,吃第二口的时候心里美滋滋,不一会儿低头一看,哇!这汤面却变成了捞面。所以盛到碗里的汤面,可要把握好三面七汤的比例。
最大众竹升面
所谓“竹升面”,是用传统的方法搓面、和面,用“竹升”(大茅竹竿)压打出来的面条、云吞皮的一类面食。看起来简单,但每个环节都很讲究。选用的“竹 升”太大,压打出来的面食软硬适中;太细会使面条没弹性。通常用手搓面处理后,用“竹升”压打1.5-2小时。一般制作的全蛋面,以鸭蛋和面,绝不加一滴 水,其面条爽滑韧性好,蛋味香浓。另一种是半蛋面,用鸭蛋与一定比例的水调配和面,面条爽滑可口,口感细腻。
其实,竹升面也是银丝面的一种,用面粉、蛋和枧水制作而成,没有经过蒸煮或者炸,也无须风干,面条比较湿润,只能存放一两天,越新鲜吃越香。
汤面多选用全蛋面。最常见的汤面可要数云吞面。如果在家做云吞面,汤底可用煲得香香的猪骨汤,加入炒过的虾皮,在离起锅还有15分钟的时候再来点虾子,这汤底就够鲜了。煮面时火要猛,水要开,而且开得均匀。水质清,即煮即食。
最怀旧片儿面
云吞面或许你太熟悉,片儿面却很少听到。与直直的面条相比,这是一碗菱形面片儿,但这可不是创新哦。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广州,片儿面就像今天云 吞面这样流行。据闻广州以前有一间叫丽都的面店以虾子片儿面出名。如今,易荟食府的大厨吴师傅也做片儿面,用全蛋面和黑芝麻、芫荽一起打成面团,然后用利 刀切成菱形,放入猪油锅炸好,与鸡汤和蟹肉同煮一阵,再加点蛋清搅一搅就可起锅了。吃着这汤面,眼见面片儿游浮其中,带着炸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口感却不腻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