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名小吃之梁弄大糕介绍
余姚美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各种美味,蕴涵了余姚人的智慧,从一个方面折射了余姚人的生活。在梁弄,有一种特色的传统糕点,因其制作精良,工艺独到,味香粉糯,甜而不腻,老少咸宜而受到群众欢迎。这就是梁弄大糕,它已成了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
梁弄大糕,也有人叫“方糕”、“软糕”,它的历史无从考证,不过,至少也存在了几百年。梁弄大糕以外形美观、香甜柔糯、百尝不厌,赢得了众人的口碑。
大糕,向来价廉物美。记得小时候,普通的豆沙大糕只要花5分钱,可买到一块,连三岔路口的“同和老字号南货店大糕”也只卖2角钱一块。上阵的“南货店大糕”,它的色泽与馅儿与普通大糕不一样色白,馅儿净是猪油加白糖,面上溜油,咬一口,那种油、甜、香、柔的味道,直透心肺,至今想来,还会使人流下口水。
制作大糕的手工技艺,乃是梁弄古镇的独创,方圆百里,很难见到。现在上虞东首的丰惠、永和镇、榭桥一带所见的大糕,都是沾亲带故从梁弄传过去的,其质量和口感都是无与伦比的。梁弄大糕,均属家庭式祖传。我的堂外公就是祖传的大糕师傅,家里开着小作坊。小时候,一有空,我就往那里跑,既饱口福,又看闹猛,一举两得。,我与大糕从小就结缘很深。长期耳濡目染,对制作大糕也略知一二。它的材料主要有赤豆、豇豆、七成粳米、三成糯米、糖、青箬等。所需工具大致有缸、石磨(现在改用电磨)、纱布、模型、蒸笼等。制作过程,经我回忆,大致如此先是挑拣赤豆,或是豇豆,去掉杂质,做成“豆沙馅子”。再把粳米、糯米浸入水中,然后捞起,过一小时左右碾成细粉,越细越好。接着掺水拌粉,干湿度适当,再把拌好的粉放入大糕模型内,再筛一些干粉,拉平整。然后用工具挖孔,孔内放入适量馅子,再筛上粉,盖住馅子,弄平。紧接着用木刻“印花板”印上“福禄寿禧”、“自力更生”、“春夏秋冬”等字样的图纹木案。再用刀割开,把模具拆开拿掉,放入蒸笼内蒸烧,等熟透后,一块块翻出,放在青箬上(青箬必须煮过),就算基本告成。整个过程复杂而相当讲究,来不得半点疏忽和偷懒。否则,它的质量就会大跌。
大糕,作为一种“点心”,制作者虽是麻烦,但对消费者来说,便宜又方便。农忙时节,送糕到田头,如雪中送炭,填充了劳饥者的胃;家中建房,工匠需点心,喊一声即来,解决了家庭主妇的烦恼;老人小孩想吃时,妇女出门买几块,尊老爱幼得体现;亲戚朋友登门时,家中无准备,顺便捎几块,样子好看又实惠…… 端午时节,大糕特别“红火”。已订婚,还未结婚的“毛脚女婿”必须挑大糕到丈母娘家去,已经成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延用至今。少则几十箱(一箱大糕为16 块),多则上百箱,连同黄鱼、蹄筋、香烟等等礼品,一并送上。这些大糕再由女方分发给邻居、亲友,一来告知女儿已订婚,二来共享喜悦,增进邻里亲友间的关系。等到婚后第一年端午节,成了女方回报男方的节日,也照样送大糕、还有“端午扇”等礼物。那段日子里,不仅大糕红,做大糕的师傅更“红”了。张三李四都要送“节”,王五刘六都要大糕。他们索性把大糕师傅请到自己家里来做,花上一两天,做它上百箱。姑娘们讲究攀比,李家多,张家少,出风头,爱面子,这更苦了男方家庭和那些大糕店的师傅们了。
吃惯了大糕的当地百姓视它为美食,而那些从未尝过的城市朋友,一睹它的“芳容”,二尝它的味道,都赞不绝口。有位上海客人说“梁弄山区小地方,竟然藏着皇帝老子的‘方正玉玺’,真不简单……”曾记得有一年初夏,有位相声大师来四明湖观光。餐桌上,端出了梁弄的特色食品——臭冬瓜与大糕。那相声大师一尝,呵呵大笑,说“今天,我这张‘笑脸’认识了革命老区的‘两张脸’。”“哪两张?”众人问。“一张红脸(指大糕),另一张黑脸(指臭冬瓜)。”“味道怎么样?”大伙儿异口同声地问。“好哇!臭中带香,甜里藏香。哈哈哈……”笑声回荡在四明湖上空,经久不息。
大糕,作为家乡祖传的特色美食和手工技艺,也是余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之作,我们有责任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创优,创出品牌,让它走出山镇,跨上更广阔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