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子火烧 千层香油麻汁花
一头毛驴,驮的是小脚的媳妇;一个担子,挑的是磨推的面粉;一个汉子,背的是花椒大料芝麻盐。青城大集的天还没放亮,这个小摊儿就冒起了热气,千层香油麻汁火烧味儿飘了起来,买卖人都凑上来吃俩火烧就一碗汤,然后也开始一天的忙碌。
这是70多年前的景象,这个叫张照吉的邹平汉子带着小脚媳妇,下半夜就得从邹平台子的家赶往青城大集。今天,孙子接手了祖父留下的老手艺——台子火烧。刀切一层层的台子火烧今天还是“做不出来卖”,当年赶四集的小脚媳妇却已年近百岁,儿子也是满头白发了。
百年前,邹平台子镇曾有一座繁华的县城——齐东县城。商铺密集的这个县城号称是“小济南”,但面临日益汹涌的黄河却是“三年倒有两年淹”。河滩地一次次被毁,高筑的台子也挡不住肆意的水灾,城里人开始外迁,齐东县城繁华不再。13岁的邹平少年张照吉,没地没钱没家人,为谋一条生路只好来到天津卫当学徒。做香皂、炼卫生油、鼓捣雪花膏,这个无依无靠的少年心眼可不少,十多年的天津生活让他学到一身的手艺。
“我父亲刚回来做的是雪花膏,那时候也算新潮的物件,一个人一个盆子就能做。27岁结婚后,有俺母亲的帮忙,才开始做起了火烧”,张广贞说父亲张照吉将大而厚的天津火烧缩小,又一点点琢磨出本地人喜欢的味,这就有了“台子火烧”。
和面、裁面、擀面、刷料、卷面、揉捏、烘烤,经过千万次手指的摩挲,新出炉的台子火烧外皮酥,里瓤成层,层层清晰,吃起来皮香酥,瓤鲜嫩,外酥里润、香甜可口,不用配菜也会吃得满口香。烘烤用的是特制的圆筒灶,灶上放一平底铁锅,锅内有特制的带网眼的篦子,14个火烧一炉,放在篦子上烘烤。号称18层的这火烧,厚实筋道,一个火烧就能垫饥,两个饼加上一碗汤,两块钱就能喂饱肚子。
“引酵用的还是老面糊子,用酵母的火烧是光胖不中吃,不够筋道,没有咬头。老手艺的火烧得是发面掺死面,有劲又有酥。花椒大料、小茴香、白芷都得全乎,才出味儿。配多少怎么配什么火候都是多少年的经验”,眼睛里放光的张广贞说到,小火烧里面也有大学问,是经验多了出悟性。
“吃火烧就一条,千万不能用塑料袋盛,不然这鲜劲酥味可就没了。回去用微波炉一烤,味道会更好”,老作坊的“新掌门”张继永说。他将烤炉的篦子加密,燃料改用木材,味道越来越“讲究”。这个第三代掌门人有自己的思路“眼底下,来台子镇旅游的人是越来越多,再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牌子,我是更有底气了。我准备改造店面、设计包装、打出品牌,到台子的人能吃一个鲜儿,离开台子的人能带回去一个礼儿”。
今天四世同堂的老张家有十口人,依然没有分家。将门头传给儿子以后,张照吉现在的活儿就是伺候九十余岁的老母亲。“俺娘贡献太大了,父亲那些年身上都是病,一天要吃掉一斤高粱的药钱。30多年前,我把俺娘和烧饼摊儿放到集上,赶紧回大队来挣工分。不能耽误买卖又不能耽误工分,囫囵觉少啊。一个小脚女人带着我们几口人过日子真不易!”张照吉也是满头白发了,他说有娘在,到啥岁数他都是孩子。
前身是“天津大火烧”的台子火烧的落地生长,折射的是邹平人近百年的生活。从无奈的背井离乡到带着媳妇赶四集,从漆黑天里打火烧到全家十口人的交替作业,在张家火烧的影响下,现在已经有20余家火烧铺面,用张广贞的话说是“家家做不出来卖”。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子火烧也从县级上升到市级,目前正在申请省级非遗。每到周末节假日,台子镇黄河大堤上就迎来采果吃火烧的客人。这些骑车的驴友,自驾行的车友,在黄河大堤一路绿荫中第次而行,大棚里摘草莓,铺子里吃火烧,河滩里打个盹。一定要尝尝台子火烧,因为厚实醇香的滋味,正是台子人的脾气。